中醫藥,從大灣區走向世界。
4月28日,第三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在惠州博羅舉行,粵港澳三地代表簽署了21個項目并交換文本,包括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工程技術研究院、粵澳合作中藥制劑發展項目等。
廣東省中醫藥局局長徐慶鋒表示,粵港澳三地應當大力促進中醫藥人員、產品、標準、資金等要素的流動與聯通。下一步,一個重要的著力點就是推動港澳中醫師在內地醫療機構執業,吸引港澳年輕一代在大灣區執業創業;同時,推進中藥產品在大灣區互認互通。

推動港澳中醫師在內地醫療機構執業
人才交流已成為了共識。針對香港中醫學生臨床機會缺乏的難題,深圳市中醫院與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簽署協議,開展教學合作,承擔學生的專業實習。同時,廣州中醫藥大學與澳門科技大學簽署了聯合培養中藥學本科生合作協議書,規定每學年遴選中藥專業本科生前往澳門科技大學交流。
嶺南名醫,落戶香港。國醫大師周岱翰將在香港中文大學設立中醫腫瘤傳承站,在臨床科研與教學上開展全面合作,推廣臨床診療技術培訓與成果。
中醫藥科研,是一大看點。在三地簽署項目中,有探索復方治療骨質疏松、附子治療急慢性心衰等重大科研項目。對此,中國工程院院士劉良表示,西藥單體進入體內,作用靶點和路徑都很清晰。中藥方劑則可能是成千上萬的單體化合物進入體內,其中一部分有效,一部分無效。因此尋找方劑中能抵抗新冠病毒的成分與作用靶點,成為了研究的關鍵。
三地未來如何發展?
徐慶鋒表示,三地重視注重優勢互補,廣東中醫醫療服務體系、教育體系比較健全、服務能力居于前列,中醫藥產業規模大;港澳中醫藥標準化程度高、國際化人才集聚、生物醫學領域尖端專家多。下一步,要更好發揮各自優勢,以更加緊密、更加有效的合作,大力推進中醫藥科技創新和標準化、國際化,合力推動中醫藥從大灣區走向世界。
首屆和第二屆粵港澳大灣區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大會分別于2018年、2019年在深圳、珠海召開。前兩屆大會上,粵港澳三地共簽署了27個合作項目。
粵港澳三地牽手,參與中醫藥抗疫
一個廣東人,半個老中醫。廣東省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段宇飛指出,“十三五”期間,全省中醫床位數較“十二五”期末增長45.3%,地市級中醫藥管理機構實現全覆蓋,醫療衛生機構中醫年診療量突破2億人次。

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廣東充分發揮中醫藥的重要作用。段宇飛表示,目前,中醫藥參與省內確診病例治療的占比超過95%。廣東馳援湖北的2495名醫務人員中,377人來自中醫藥系統,研發“肺炎一號”等中藥方劑為全國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戰略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
中醫藥是香港醫療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陳肇始指出,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香港特區政府積極支持中醫藥業界共同抗疫。推出“中醫門診特別診療服務”,為康復出院的新冠肺炎病患在中醫診所接受免費的復康治療,至今已有1200多名康復病患參與,診療次數7500多次。目前,香港特區政府正積極籌備興建香港第一家中醫醫院,預計可以在2025年分階段投入服務。
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衛生局局長羅奕龍表示,澳門特區的抗疫工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實現零社區傳播、零醫療人員感染、零病人死亡。而在這次抗疫工作中,中醫藥全面參與疫情防控救治,內地專家篩選的“三藥三方”已充分證明中醫藥對新冠肺炎的治療具有明顯療效,總有效率達到九成以上,體現了中醫藥在抗擊新冠肺炎的重要貢獻。
中醫藥,在澳門已成為了新的增長點。羅奕龍透露,澳門特區政府衛生局將成立專責中醫藥服務發展的部門,協調中醫藥服務的整體發展。在推動中醫藥產業化方面,澳門正通過制訂法律,加強監管中藥藥事活動,保障公眾健康和用藥安全,提升中成藥的出口競爭力。
粵澳合作中醫藥科技產業園是中醫藥出海的橋頭堡?;洶暮献髦嗅t藥科技產業園副總裁馮準表示,澳門及內地在產業園注冊企業已達198家,產業園建有符合中國內地及歐盟藥品GMP認證標準的中試生產、研發檢測、產業孵化基地等一體化全鏈條的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專業化公共服務平臺,可幫助境內外中藥企業開展新藥研發、中試、產業化及國際化注冊。2019年產業園研發的1款中藥成功獲得傳統植物藥歐盟注冊生產批件,成為國內首個同時在德國、奧地利、比利時、盧森堡等歐盟多國獲批上市的中藥品種。
南方日報記者 黃錦輝 通訊員 粵杏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