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從千億級別升至萬億級別,躍居世界主要城市經濟體,廣州花了15年。而從粗放發展走向可持續發展,成為國際認可的城市治理范例,廣州花的時間要長得多。
25年前,廣州《21世紀議程》明確將可持續發展作為城市的主要目標。25年后,廣州的可持續發展經驗受到了國際社會的空前重視。2021年3月,廣州成為首個向聯合國提交可持續發展目標地方自愿陳述報告(下稱《陳述報告》)的中國城市。緊接著在7月,廣州市市長首次應邀參加2021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HLPF)邊會。
25年記錄了廣州摸索城市未來的坎坷與收獲,也記錄了廣州與世界的緊密相連。25年很長,但可持續發展究其定義,本就是幾代人的工程。25年不是終點。

廣州探路可持續發展
廣州對可持續發展的探索始于上世紀。1996年,根據全球及中國《21世紀議程》,廣州制定《廣州21世紀議程》,成立21世紀議程領導小組和辦公室,提出廣州要在2020年前促進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完善社會服務設施和社會保障體系、有效控制環境污染和生態環境破壞并建立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法律體系和管理體系。
廣州也是最早從城市規劃層面推動可持續發展的中國城市之一。2020年,廣州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是中國第一個編制戰略規劃的城市,并且充分借鑒了其他國際大都市的經驗,提出了“不得占用河涌規劃紅線范圍”“城市主干道綠化帶用地面積占道路總用地的比率不小于25%”等在當時十分先進的綠色發展理念。廣州還因此在2010年獲得國際城市與區域規劃師學會頒發的“國際杰出范例獎”。
但城市往往要開展數十年的系統性工程才能讓可持續發展的理念落地,“廣州治水”便是典型案例。早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輕工業蓬勃發展的廣州便開展過新河浦涌整治、沙河涌整治、珠江截污等治水工程,但調水補水、局部治水的效果并不理想。
廣州市越秀區東湖公園。2019年,越秀區選取東山湖作為碧道建設試點,結合東山湖水質提升項目和東山湖公園總體提升項目開展東山湖碧道建設,建設約5公里碧道,項目總投資約7067萬元。南都記者 梁煒培 攝
到世紀之交,廣州經濟成就舉世矚目,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在1995年突破千億元,1999、2002、2004年分別突破2000億元、3000億元和4000億元,在2005—2010年更是每年上升一個千億級臺階。與此同時,水體質量成了治理難題。
2004年成功申辦第十六屆亞洲運動會成為廣州可持續發展實踐的里程碑事件。為了成功舉辦亞運會,廣州舉全市之力改善城區環境,包括治理大氣及水污染。為了宣示政府整治珠江水質的決心并倡導全民健身,廣州從2006年開始舉辦“橫渡珠江”活動,廣州市、區主官多次帶頭“渡江”。2008年初,廣州市水務局掛牌成立,同年廣州市召開污水治理動員大會,投入數百億的市級財政治水。
亞運會前后的重金治水取得了階段性成果,更重要的是治水的投入之高、耗時之長讓廣州意識到源頭治污、系統治污的重要性。廣州開始探索建立河涌治理的政、企、村合作機制,由政府主導河道治理工程,企業承擔河灘綠化建設與后續養護費用,發展生態經濟產業解決河道管護費用。
2018年,借全國全面打響污染防治攻堅戰的契機,廣州開始新一輪大力治水,全面推行河湖長制,探索智慧水務。根據官方資料,“十三五”期間,全市新劃定246平方公里的水源保護區,整治超過12萬家散亂污場所,擴建污水處理廠32座,建成污水管網1.89萬公里。
2020年,廣州建成區黑臭水體100%消除,歷時數十年,跨越兩個世紀的治水終于取得歷史性突破。
公眾參與推動社會共治
類似“廣州治水”的故事還有很多。游建華則認為:“比解決了什么問題更重要的是解決問題的方式?!痹谔铰房沙掷m發展的25年間,廣州不僅靠著不斷創新的城市治理改善了許多問題,更形成了具有廣州特點的治理模式。
游建華對廣州城市治理中的公眾參與印象深刻。他說,多年前一位廣州官員曾告訴他,廣州不是一座市長說了算的城市。另一位官員則自認自己每天的工作就是在微信上看看大家都說了什么?!斑@恰恰是很重要的工作,”游建華說,“如果一座城市所有的決策都是自上而下的,市民對這座城市就沒有歸屬感。”
廣州很早便十分重視暢通民意的反饋渠道。從2005年開始,廣州市級官員、各市直部門、區政府定期安排“公眾接訪日”聽取公眾意見。2014年,廣州開通“12345”熱線,市民撥打一個號碼便可以向政府部門咨詢、投訴或提出建議,傳達、辦理、督辦、滿意度回訪、歸檔等工作全部由熱線平臺統一跟蹤完成。
民意成為廣州城市治理的重要參考。廣州市交通規劃研究院城市規劃師、景觀設計主創設計師羅友斌曾在主持獵德大橋橋下空間改造項目時,通過南方都市報征集到700多份公眾意見和60份“微改造”方案?!斑@些方案不是每個都具體可操作,但它們真實,有參考價值?!绷_友斌說,大量的公眾意見和優秀設計方案,激發了設計單位的創意和靈感。
民意的持續反饋更潛移默化地改變了城市的發展思路。一位廣州市規劃院白云分院負責人告訴南都記者,近年廣州的城市規劃由原本以自上而下的決策為主,變為自上而下的決策與自下而上的公眾參與相結合。走向基層搜集居民訴求,讓市民自己決定社區的形態,將是未來廣州城市規劃的一個重要趨勢。2020年,廣州市提出“四師強區”戰略,市規劃院將原本11區的測量部門改制成為各區分院,推動規劃師、測繪師、建筑師、建造師深入基層一線了解居民訴求。
“這帶來的一個明顯改變就是以前政府部門更重視大型景觀改造項目,現在社區微改造越來越受歡迎?!鼻笆鲐撠熑酥赋?,根據居民的實際需要將每一個社區打造得設施更完善、功能更全面,營造“15分鐘社區生活圈”,更有利于城市的可持續發展。一方面,當社區可以滿足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時,通勤需求便會降低,有利于減少交通污染。更重要的是,居民在社區生活圈逗留的時間越長,彼此交流的機會越多,社區凝聚力便會提高。
而且,一個重視公眾參與和志愿服務的社區,弱勢群體的聲音和利益更容易被關照。廣州有15個專門服務城中村流動兒童的“小禾的家”,這個項目由公益組織千禾社區基金會推動,在政府支持和企業資助下對城中村的社區空間微改造,超過120位“社區媽媽”和更多的志愿教師在此工作,為流動兒童提供學習、社交、兒童友好的空間。
推動國際城市間合作
廣州不僅形成了一套可持續發展的經驗和方法,而且愿意將此與國際社會分享,并積極推動相關領域的國際合作。
廣州是中國最早加入世界大都市協會并成為董事會成員的城市。世界大都市協會是世界上最具影響力的,組織城市間交流、聯誼與合作的國際組織之一,在協會基礎上還成立了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盟(UCLG)。2011年,廣州以UCLG聯合主席城市的身份倡議設立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并獲一致通過。該獎項每兩年舉辦一次,從全世界征集城市治理的創新案例,以表彰城市和地方政府的成功實踐。
“‘廣州獎’是廣州在可持續發展和城市治理創新領域對全世界大都市的重要貢獻?!庇谓ㄈA表示,學術研究時效性低,越來越無法滿足城市治理者決策參考的需要?!皬V州獎”搜集最新的、最優質的可持續發展案例,搭建城市治理者之間的對話平臺,補充了地方主官們的“智囊團”。迄今,廣州國際城市創新獎已成功舉辦4屆,積累了上千個優秀案例。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后,廣州作為全球最快從疫情中恢復正常的大都市之一,積極與世界交流抗疫心得,先后與韓國光州、美國洛杉磯、德國法蘭克福、英國伯明翰、法國里昂、烏克蘭基輔等城市開展線上交流,36次受邀出席國際組織舉行的國際防疫經驗在線研討會,介紹廣州防控經驗。廣州還積極響應世界大都市協會參與“全球健康衛生城市”平臺,向平臺上傳首個案例,分享了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在疫情防控中的應用方向等。
2020年,廣州當選世界大都市協會主席城市,這也是廣州首次擔任國際組織主席。
2021年3月《陳述報告》登上聯合國官網與廣州的這種積極態度分不開。2016年起,每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HLPF)召開期間都會舉行自愿性質的定期審議,即國別自愿陳述,主要審議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情況。2019年,超過20個城市在當年的HLPF上簽署了地方自愿陳述聲明,倡導對地方政府也舉行類似的審議。
廣州受邀參與自愿陳述,并很快啟動了報告的編制。在聯合國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中國站的指導下,清華大學全球可持續發展研究院主導的報告編制小組對廣州的可持續發展工作進行了全面審議。小組審議了廣州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廣州城市體檢報告結果等資料,向全市發放超過一萬六千份調查問卷,走訪了全市代表性的企業、研究機構、產業園區、商業中心及各類城市空間,以第三方視角編制了《陳述報告》,最后由廣州提交給聯合國。
游建華表示,對廣州而言,《陳述報告》全面總結了過去幾十年間的可持續發展經驗。對世界而言,這是中國超大城市在可持續發展國際合作上的積極表率。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經濟系教授、可持續發展解決方案網絡亞洲副總裁胡永泰(Wing Thye Woo)表示,廣州這份報告列舉的例子“將激勵世界各地的地方政府采取類似的行動”。
“廣州受邀參加這一陳述,表明廣州在可持續發展方面取得的成就已經引起國際同行的肯定和重視?!北本┐髮W城市治理研究院副院長包雅鈞說,“某種程度上,這也就代表中國正站在推進可持續發展議程的最前沿。”
一號樓工作室出品
采寫:南都記者 蔣模婷
知多D
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是指滿足現代人需要,同時又不阻礙子孫后代滿足其需要的發展。1987年聯合國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在《我們共同的未來》報告中首次闡述了這一概念。
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
又稱2030年議程,是指導全球可持續發展合作的綱領性文件,于2015年9月舉行的聯合國大會第七十屆會議上獲得聯合國193個會員國一致通過,2016年1月1日前開始執行。
2030年議程宣布將在2030年前實現17個可持續發展目標以及169個相關具體目標,其中“在全世界消除一切形式的貧困”是首要目標。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HLPF)
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級別政治論壇(HLPF)是可持續發展領域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國際政府間會議。HLPF有兩種舉辦模式:在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框架下每年舉行一次會議,會期8天,包括5天高官會和3天部長級會議。在聯合國大會框架下,每4年在聯大舉行高級別會議,與會級別為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
國別自愿陳述與地方自愿陳述
2016年起,每年的HLPF召開期間,各國會舉行自愿性質的定期審議,即國別自愿陳述,主要審議可持續發展目標落實情況。2019年,超過20個城市簽署了地方自愿陳述聲明,倡導對地方政府也舉行類似的審議。
2020年,廣州受邀舉行審議,編制了《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廣州地方自愿陳述報告》。報告主要介紹了廣州實現2030年議程中五大目標的工作,包括優質教育、清潔飲水和衛生設施、產業創新和基礎設施、可持續城市和社區、保護陸地生物。
六個廣州案例在報告中被特別“點贊”,包括全民環保教育、移動應用普及、永慶坊及社區微改造、“小禾的家”流動兒童社區、海珠國家濕地公園和白云山還綠工程。
為什么世界可持續發展需要廣州?
在發展仍然嚴重不均衡的國際社會,協同推進可持續發展存在多方面的阻礙,新冠肺炎疫情更使可持續發展進程出現嚴重滯緩甚至倒退。
2021年7月,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表示,2020年全球有7.2億至8.11億人面臨饑餓,比2019年增加了約1.61億人,世界在2030年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未在既定軌道之上”。
當全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顯得過于宏大時,國際社會開始將目光轉向范圍更小、議題更細化的地方實踐。實現可持續發展僅靠國家層面的合作是不夠的,必須要有城市的積極參與,將可持續發展目標本地化。
聯合國人居署發布的《2020年世界城市報告》預測,未來10年,世界將進一步城市化,城市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將從目前的56.2%達到2030年的60.4%。同時,96%的城市增長將發生在東亞、南亞和非洲,其中印度、中國和尼日利亞三個國家將占2018年至2050年全球城市人口增長總數的35%。
也就是說,廣州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探索,不僅能為超過1870萬的常住人口創造更宜居友好的生活環境,也將為國際社會提供發展中國家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