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戶彭旭輝:不等不靠勤勞致富
去年家庭可支配總收入14萬多元,人均可支配收入1.79萬元。近日,記者在河源市紫金縣水墩鎮黎坑村貧困戶彭旭輝家中的精準扶貧明白卡上了解到,近年來,彭旭輝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2018年已經達到脫貧標準。
黎坑村村支書彭偉彬說:“盡管彭旭輝行動不便,但他特別能吃苦,一家人不等不靠,勤勞致富,日子越過越好。”
彭旭輝的父母都已90高齡。4年前,母親腦中風,常年需要人照顧,再加上幾個小孩讀書,讓原本就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2016年,黎坑村列入省定貧困村,由河源市財政局、河源市生態環境局掛鉤幫扶,彭旭輝一家因病致貧,被列入建檔立卡貧困戶。
幫扶單位籌資3萬元支持彭旭輝購買收割機,一年可增收8000元。(攝影:田紅秀)
彭旭輝明白,貧困戶雖然享受到了國家的好政策,但脫貧致富還得靠自己的雙手,勤勞致富才是長久之計。在彭旭輝家中,不僅有耕田機,還有收割機。當地村干部告訴記者,耕田機是他之前購買的,收割機是幫扶單位籌資購買的,支持他幫助村民收割稻谷增加收入。
彭旭輝因腿部骨頭壞死行動不便,干不了重活,幫當地村民耕田是他的主要收入??紤]到彭旭輝的實際情況,幫扶單位籌資3萬元,支持他購買了收割機。
如今,彭旭輝一年收割稻谷可增加近8000元收入,加上耕田收入,一年收入在1.5萬元左右。同時,考慮他家的實際困難,年邁的父母需要人照顧,駐村工作隊和村干部還安排彭旭輝的愛人在本村的茶葉基地務工,既方便照顧老人,一年還可增加2萬元左右的收入。加上入股扶貧產業的分紅,彭旭輝的家庭收入逐年增加。如今,3個小孩已經外出務工,家庭負擔越來越輕,收入越來越多,一家人的日子越過越紅火。
不僅是彭旭輝一家人逐步走上了脫貧致富之路,黎坑村所有建檔立卡貧困戶全部達到脫貧標準。
據了解,自2016年開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工作以來,黎坑村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26戶82人。經過精準施策,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377.52元,村集體經濟收入由3萬元提高到7.5萬元,貧困戶26戶82人全部達到“八有”標準,達到脫貧標準,黎坑村精準扶貧工作連續2年在市、縣考核中被評為“優秀”。
構建脫貧長效機制,確保貧困戶持續增收
“再過一段時間,蜜柚就可以采摘了,預計今年產量超過20萬斤。”紫金縣富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廖金山告訴記者,今年是蜜柚基地掛果的第二年,預計明后兩年進入掛果高峰期,后年產量將達50萬斤左右。
由紫金縣富種養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建設的蜜柚基地,是黎坑村扶貧產業基地之一,除了黎坑村以村集體經濟入股蜜柚基地外,還有10多戶貧困戶入股,投入“以獎代補”扶貧資金43萬元,每年可獲固定分紅。
治貧之本,在于產業。只有產業發展起來,脫貧才更有保障。4年來,幫扶單位和駐村工作隊立足實際,緊緊抓牢產業扶貧這個牛鼻子,大力支持扶貧產業發展,目前已建成3個扶貧產業基地,并構建了“短期生產增收、中期投資收益、長期產業帶動”的脫貧長效機制,確保貧困戶脫貧的同時,鞏固和保障貧困群眾持續增收。
支持貧困戶發展短期增收項目,提高貧困戶家庭經濟收入,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據統計,幫扶單位為貧困戶籌資7.5萬元,作為幫扶啟動資金,主要用于貧困戶家庭購買雞鴨苗、豬崽、牛崽、果苗、旋耕機等。同時,幫扶單位還積極落實“以獎代補”激勵政策,按照《紫金縣產業扶貧項目“以獎代補”實施方案》要求,向貧困戶發放“以獎代補”資金,鼓勵貧困群眾發展種養產業。
入股專業合作社,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資產性經濟收益。2019年,幫扶單位投入自籌資金50萬元,入股肉鴿養殖扶貧產業項目,前5年每年收益9.5萬元,后5年每年收益7萬元,進一步提高村集體經濟收入和貧困戶收入,有效防止貧困戶返貧。
多領域多舉措幫扶,讓貧困群眾更有幸福感
增加貧困戶收入的同時,幫扶單位多領域、多舉措開展幫扶,不斷增強貧困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自我加壓,全力支持貧困戶危房改造,讓貧困戶住新房過好日子。貧困戶楊陸康因無合適土地建房,之前數次自愿放棄建房。扶貧工作隊了解相關情況后,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并協調落實了建房土地。但是,之后又因地勢凹陷、建房成本較大,超出原建房標準,扶貧工作隊又多次爭取領導支持,共籌集6.3萬元建房資金,順利幫助楊陸康一家建起了新房。目前,黎坑村已經完成貧困戶危房改造任務。
落實醫療救助,全力減輕貧困家庭負擔。扶貧工作隊多方協調,積極爭取上級部門支持,對符合醫療救助條件的8戶貧困戶家庭實施醫療救助,按時足額報銷,并及時將報銷費用發放到貧困戶手中,大大減輕了貧困家庭負擔。
落實就業扶貧和金融扶貧政策,助力貧困戶多渠道增收。通過舉辦精準扶貧技術培訓班、邀請專家授課等方式,不斷增強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截至目前,該村累計實現貧困戶就近和轉移就業32人。同時,積極為貧困戶爭取小額扶貧貸款,解決貧困戶融資難題,大力支持貧困戶發展生產。
堅持“黨建+創新”,引領村民脫貧致富
農村富不富,關鍵看支部。4年來,黎坑村把黨建引領作為“第一抓手”,充分發揮戰斗堡壘作用,堅持“黨建+創新”,引領脫貧致富。
4年來,黎坑村以“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貧困戶”的產業幫扶模式,培育發展了一批農業龍頭企業和致富帶頭人,引導和鼓勵黨員致富創業帶頭人楊龍福承包本村60多畝茶園,與29戶村民簽訂保底收購茶青協議,帶領村民致富奔康。
同時,黎坑村以“黨支部+理事會+外出鄉賢”模式,助力美麗鄉村建設。4年來,黨員干部充分發揮先鋒模范作用,自覺帶頭參與新農村建設規劃、群眾利益協調、土地出讓協調、家禽圈養等工作,并在尊重民意基礎上,充分發揮村民理事會作用,匯集民意、收集民智,引導理事會成員參與新農村建設,并發動黨員外出鄉賢參與美麗鄉村建設,其中黨員致富帶頭人楊龍福出資支持李田新農村建設,以實際行動發揮黨員先鋒模范作用。
此外,黎坑村還創建了“黨支部+黨員+責任人”的管理模式,以網格化管理,實行人居環境綜合整治。黨員自覺認領一個責任區,并開展“我是黨員,我認掃一條路”“我是黨員,我管理一段綠化帶”等主題志愿服務活動,為創建干凈、整潔、衛生村莊人居環境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同時,黨員干部積極組織廣大群眾開展人居環境綜合治理工作,投入4.5萬元拆除危舊房6棟、廢棄雞欄5處。其中村民甘慈妹的家屬于危舊泥磚房,并存在安全隱患,黨員干部多次上門做思想工作,并投入2萬元,支持她完成拆除危舊泥磚房并改建新房。目前,經過多方努力,黎坑村“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工作已圓滿完成。
(作者單位:河源日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