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10月30日,教育部發布了《關于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認定結果的公示》,擬認定3560門課程為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南方教育智庫統計發現,廣東共有29所高校的197門課程入選,約占總數的5.5%。
去年10月,教育部發布關于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目標要在三年時間,建成萬門左右國家級和萬門左右省級一流本科課程,即“雙萬計劃”。
從總數上看,華南理工大學和暨南大學均有27門入選,成為全省并列第一,位居全國20強,展現了不俗的本科教學水平。
華南師范大學(24門)、中山大學(20門)、華南農業大學(18門)、南方醫科大學(14門)、深圳大學(12門)、廣東外語外貿大學(8門)、廣州大學(6門)、廣東工業大學(6門)入選課程數位居全省第3至10位。
在傳統的線下“金課”方面,中山大學入選最多,達12門,其中彭玉平的《中國古代文學史》、李彥的《口腔修復學》、喬正平的《無機化學》等都是受學生們歡迎的熱門課程。線下一流本科課程中,華南理工大學共有10門入選,華南農業大學、華南師范大學均有9門入選。吉林大學珠海學院也有1門入選,成為全省唯一有入選課程的民辦高校。
得益于常年線上課程的建設耕耘,此次暨南大學和華南師范大學均有8門線上課程入選。例如暨南大學朱義坤的《營商的法律智慧:商法》在中國大學MOOC上引起學生廣泛學習。嶺南師范學院此次唯一入選課程為劉海濤的《文學創意寫作》線上課程。
線上線下混合式課程方面,華南理工大學和暨南大學均有7門入選,佛山科學技術學院郝志峰的《高等數學》、廣東海洋大學林華娟的《食品分析》特色突出,都成為該校唯一入選的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
虛擬仿真實驗教學課程強調新技術賦能大學課堂,華南農業大學4門入選,南方醫科大學、暨南大學3門入選體現了“教育+技術”的新嘗試。
在社會實踐課程上,華南理工大學成為最大贏家,《智能機器人創新實踐》《數字系統創意設計》《馬克思主義理論與實踐》3門課程入選。
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課程廣東高校入選情況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