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的秋總是來得晚一些。10月,走進肇慶市封開縣大林村,只見蕉樹飄香,稻田金黃、偶聞幾聲雞鳴,正是鄉村好風光,此情此景,誰也想不到5年的時光,“老、少、邊、窮”的大林村變身成了省級衛生村、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先進示范村,還摘下貧困村的“帽子”。
2020年3月大林村全村45戶170名脫貧對象已全部達到脫貧標準,實現教育、醫療和養老等政策保障有落實、技術培訓有開展、產業項目有落地、住房安全有保障。
脫貧攻堅的成效顯現在大林村每一戶貧困戶身上。
打開駐村工作隊的檔案柜,翻開其中一戶貧困戶譚金庭的扶貧檔案,上面標注的致貧原因是因病、因學。
2015年,譚金庭的妻子被確診患有乳腺癌,家中4名孩子當時正處于就學期,家中只靠譚金庭一人務工難以支撐治病、讀書等巨額費用,家中因此陷入貧困。2016年,譚金庭家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扶貧政策為譚金庭家“捂緊”了錢袋子:建檔立卡貧困戶住院看病報銷比例達到85%,孩子入學教育有幫扶補助。但要過上好日子,還得“鼓起”錢袋子。在扶貧隊員的幫助下,譚金庭家建起新住房,兩個女兒分別在2016-2018年相繼畢業成為老師與醫務工作者,譚金庭也安排到產業基地參與務工,每月工資3000余元,加上自家散養雞、牛及產業項目收益分紅等其他收益,一家人年收入近10萬元。
談及脫貧一事,譚金庭笑著說:“現在家中務工收入穩定,家庭環境變好,感謝好政策與扶貧工作隊給予的幫扶支持,我們更要加油干,爭取過上更好的生活。”
大林村貧困戶莫石姊在蔬果種植示范基地干活。受訪者供圖
和譚金庭一樣,貧困戶莫石姊、林柳標也在產業基地干活,成為了大林村蔬果種植示范基地里的香蕉種植戶。
大林村駐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介紹封開縣大林村曾是“困于林中”的貧困村,2016年以來,在中山市交通運輸局、中山市交通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和中山市郵政局聯合對口幫扶下,通過精準識別、精準施策、發展產業項目及推動貧困戶就業、搞好村內民生項目工程等一系列幫扶措施,大林村蹚出了脫貧新路子,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中山市交通運輸局領導到貧困戶譚金庭家中走訪慰問。受訪者供圖
大林村文化廣場。受訪者供圖
環境方面,“現在村內所有道路實現硬底化、村內路燈和文化廣場等民生設施一應俱全,生活比以前好了好多?!?0歲的老村支書譚連都洋溢著笑意說道。
產業方面,大林村以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發展種植養殖業,辦起蔬果生態種植基地與杏花雞育雛養殖基地。
“村里有了產業,發展才有底氣,貧困戶也才能實現真正可持續脫貧?!边@幾乎是每個扶貧隊員的共識。如今的大林村,不僅有產業,還是多個產業并舉。蔬果基地種植產業、杏花雞育雛基地產業、光伏產業……在這里,產業有機融合,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實現就業,外出務工的村民也紛紛返鄉。村民們感嘆,借助“公司+農戶+合作社”產業,大林村變了樣,實現真正可持續脫貧,大家的腰包也“鼓”起來了。2019年,村民人均年收入達14872元。
僅看蔬果基地一項就可以管窺一豹,2020年3月,雖受到疫情影響,但大林村蔬果生態種植基地按原種植計劃實施安排施種,基地以種植香蕉及粉蕉為主,2020年11月香蕉到了收獲季節,預計每畝產香蕉5000-6000斤左右,項目總產量可達33萬斤。畝產收益預計可達5000元以上,今年合計收益可達30萬元。
大林村蔬果種植示范基地,面積達55.31畝。
如何持續脫貧?大林村的村干部和扶貧隊員們想到了前頭。一方面采取強而有力的幫扶措施,大興產業,抓發展;同時盤活各種資源,建立命運共同體,大家共享成果;此外,突出重點產業,對重點貧困戶重點幫,防止返貧。
大林村支書譚堅操滿懷欣喜地說道:“明年,我們還有養殖項目落地,屆時能為更多貧困戶安排就業崗位,實現穩定脫貧,向實現鄉村振興邁進!”
南方日報記者 藍單 通訊員 李一帆 胡玉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