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小玲。南方日報記者 葉志文 攝
“這個獎項沉甸甸的,是一種責任?!痹?0月21日舉行的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會上,袁小玲獲評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個人和優秀共產黨員。當從鐘南山院士手中接過獎狀的那一刻,她似乎回到18年前抗擊“非典”的日子。
2020年年初,58歲的袁小玲再一次主動請纓,帶著抗擊非典的診療經驗,馳援湖北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別人問她,年過半百為什么還仍沖鋒在前?她說:“人生在世有三件事不能避:為民請命不能避,為國赴難不能避,臨危受命不能避。”
創下“廣東速度”
2月11日,袁小玲接過隊旗,成為中山市第二批援助湖北醫療隊隊長,帶領15名隊員奔赴湖北,馳援松滋市抗疫,“患者非常分散,352個病人分布在6個不同的地方,情況不樂觀”。
在6個醫療點中,松滋市人民醫院收治重癥、危重癥病人。部分普通和輕癥病人收治在當地其余的5個機構種,其中,3家醫療機構屬于民營醫院,1家醫療機構僅是鄉鎮衛生院,甚至還有一座新建的、沒人入住的工廠也變成了收治機構。
第二天,袁小玲前往3個醫療點調研發現,“當地防護條件非常差,防護用品極度緊缺。我們帶的防護用品只能堅持一周左右”。隨后,袁小玲帶領團隊與松滋市領導討論,隨即決定將人民醫院的外科大樓3—8層改建成當地新冠肺炎患者的集中收治中心。
從業30年的袁小玲深知,一定要從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三個環節去著手防控,“這是一個很樸素的想法,必須要‘四個集中’,分散管理浪費資源”。
2月13日當晚,袁小玲及隊員黃小強牽頭設計病房改造方案,以外科大樓的8樓作為改建模板,3—7樓模仿8樓復建?!案慕ǖ年P鍵點是分區,保證醫護人員安全,同時病人有獨立的空間和出入通道。”黃小強說。
2月16日,第一批新冠肺炎重癥患者終于順利轉入了新改造的病房。不到兩天時間,在袁小玲及醫療隊的努力下,所有新冠肺炎患者都轉移至松滋市人民醫院外科大樓5至8層。重新改造的隔離病房按照患者的病情輕重嚴格分區,符合科學的院感指引,這不僅被當地人稱為“廣東速度”“松滋速度”,更加快松滋市周邊多地建立科學的院感指引及隔離分區。
開往春天的專列
3月20日,被前線指揮部任命為松滋醫療隊隊長兼黨支部書記的袁小玲帶領著56名中山赴湖北醫療隊隊員,全員返回中山。
在抗疫期間,袁小玲最擔心的是隊員?!霸缙谠诜雷o服不足、醫療人員不足的情況下,我們的隊員在病房里呆了整整12個小時。我記得那天,袁主任在病房外著急地哭了起來。”中山赴湖北第二批醫療隊隊員柳蕊說。
在袁小玲眼中,這批年輕的護士群體是不該被忘記的人。在中山赴松滋市人民醫院的醫療隊伍中,護士占67%,“護士平均年齡只有32歲,而且女護士占據88.88%?!痹×嵴f,“這支護士隊伍占據了相當大的比重,我們不能忘了這個群體。他們日日夜夜近距離照顧病患,干最累的活兒,他們是最勇敢的、最正直、最善良的、最熱血青年的、最單純的,我沒有辦法用一個詞來形容他們?!?/p>
3月20日恰逢春分,袁小玲與隊員們乘坐著高鐵專列,在荊州江漢平原上飛馳。她感慨道:“當初,我決心要把大家一個不少地帶回家,平平安安地帶回家,我終于做到了。這是一趟真正開往春天的專列?!?/p>
聽聞袁小玲回家的消息,袁小玲身處海南的母親主動要求喝酒。喝完酒后,她坐在家中的陽臺上,唱起了《青藏高原》。
在經歷52天的“抗疫”后,松滋市已經成為荊州各縣市區中最早實現“四個集中”、第二個“雙清零”城市,實現了醫務人員零感染、開展工作后無新冠患者死亡的目標。
在袁小玲抵達中山那晚,她雖滿頭白發,但笑容滿面。
南方日報記者 曾艷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