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日,全國政協十三屆四次會議新聞發布會上,大會新聞發言人郭衛民回應“老年人的智能手機困境”時表示,老年人使用智能設備困難的情況,暴露了有些地方技術進步、人性化不足的問題?!爸悄芑瘯r代,一個也不能少?!?/p>
從“老年人無法掃健康碼乘車被拒”,再到“老年人冒雨交醫保被工作人員以不收現金為由拒絕”,老年人與智能技術的話題屢屢引發熱議:智能時代飛速向前,老年人會被“甩下去”嗎?如何幫助老年人跨越數字鴻溝?
3月4日,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蜀山區劉麗健康咨詢中心主任劉麗,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副會長陸杰華,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兼斌,滴滴“老年人打車”專項組產品負責人韓立波來到南都直播間,就此話題共同探討解決之道。
對于老人實際需求的了解還“差一截”
“我們把年輕人定義為數字時代的快行者,老年人在數字技術下像是一個慢行者,所以在快行和慢行中就出現了數字鴻溝?!北本┐髮W社會學系教授、中國老年學和老年醫學會副會長陸杰華解釋數字鴻溝。
一場疫情似乎更加拉開了“快行者”與“慢行者”之間的距離。據媒體報道,哈爾濱一名老人因為無法使用健康碼,遭到公交司機拒載和乘客轟攆。湖北廣水一名94歲老人在銀行柜機前被抱起做人臉識別……老年人的數字困境多次引發公眾關注。
老年人的數字鴻溝問題何解?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蜀山區劉麗健康咨詢中心主任劉麗表示,目前有很多政府部門都在做養老,但對于老人實際需求的了解還“差一截”。
她以智能化設備應用舉例,有些地方打造智慧養老,比如在固定場地建造大屏幕的方式監控老人的身體狀況,但很多老人實際上需要的是智能設備給他們的生活帶來更多方便,教他們學會使用智能手機可能比智慧養老安裝大屏來得更有價值——這源于她自己開設智能手機培訓班的經歷。
在教老年人使用智能手機的過程中,劉麗發現,即便是這些善于學習的老年人也要分類,年齡、文化程度、對于新生事物的認識和接受度等不同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學習程度。
同時,她表示,很多老年人對智能手機有一種心理上的恐懼。一方面是安全信任問題,比如隱私會不會被知道,銀行卡里的錢會不會被轉走;另一方面,他們突然間低下頭去“求別人”教他們智能手機,他們會膽怯,擔心學不會。
支付安全問題也是老年用戶反饋的焦點問題之一。滴滴“老年人打車”專項組負責人韓立波介紹,老年用戶反饋的問題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很多App都承載了特別多的功能,界面復雜,對老人不夠友好,比如字號小、廣告多。另外,電子支付對老人來說也是一個難點,很多老人不會綁定銀行卡或者建立線上支付賬戶。
“更重要的還是要結合老年人的實際出發,來探索一些因地制宜、因人施教的養老方式,去真正地關注到方方面面的老人。”劉麗說道。
保留老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
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發布的第47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國非網民規模為4.16億,其中近五成是60歲以上的老年群體。
劉麗坦言,智能設備的學習只是適用于一部分老人。身體狀況、家庭環境、文化程度等因素會導致一部分老年人無法去學習及使用智能設備,如農村留守老人?!八麄兩钪泻苌俳佑|到智能設備,可能更多時候需要的是陪伴?!?/p>
面對這些無法“觸網”的老年人,要如何保障他們在數字時代的權利?2020年11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切實解決老年人運用智能技術困難的實施方案》提出,要堅持傳統服務與智能創新相結合。在各類日常生活場景中,必須保留老年人熟悉的傳統服務方式。
陸杰華進一步指出,不僅要使老年人享受到智能技術,還要保留面對面、紙質等傳統服務的方式。清華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金兼斌也持有類似觀點:不要把學習智能技術變成老年人的一個負擔,“好像學不會,這個人就受到歧視甚至有某種污名化。根本目的還是讓老年人能夠享受到數字文明,讓他生活得更好。”
2020年12月,工信部要求,從2021年1月起開展為期1年的互聯網應用適老化和無障礙改造專項行動,要求推出更多具有大字體等功能特點的產品。首批適老化及無障礙改造App名單中包括了115個網站和43個App。
“相較于數字鴻溝,適老化改造是一個更長遠、更艱巨的任務?!彼硎?,適老化改造的核心是要構建一個不分年齡、人人共享的社會環境,這對于解決老齡化問題至關重要。此外,推動適老化改造應該抓住重點,比如出行、購物、就醫等突出問題。
數字困境涉及老年人的尊嚴和權利
“數字鴻溝很難消失”,陸杰華認為,數字技術發展非???,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鴻溝。這個問題需要得到政府、社會、企業、家庭各界的關注,從而彌補和縮小數字鴻溝。
金兼斌認為,信息傳播環境的快速變化,不僅是老年人,中年人、年輕人都有應時而變的壓力,但老年群體身體機能、行動能力等各方面受限,這種挑戰可能會更大。因此,數字鴻溝問題是一個系統性的社會問題,需要多個層面協同解決。
他還表示,尤其要重視“最后一公里”。很多老人的生活空間可能非常狹小,因此家庭和社區承擔了特別重要的職責。在家庭中,比起老人自己的孩子,可能孫子輩跟爺爺奶奶更有親近感,由孫子輩來對老人進行“數字反哺”可能效果會更好。
陸杰華建議,除了家庭的“數字反哺”之外,政府在制定政策的時候,要考慮不同老年人的需求,保留傳統服務的方式。企業在開發和利用智能技術的時候,不僅要考慮科技向善,還要考慮科技如何服務“慢行者”。從社會角度來說,通過智能手機培訓班等方式使老年人逐漸學習、適應智能技術的變化。
他表示,數字鴻溝和適老化改造其實也包括老齡化的應對,無論是年輕人、中年人、決策者、供應商,每個人都在變老的路上?!八粌H是智能技術的應用問題,它也涉及到老年人的尊嚴和權利?!?/p>
讓老年群體面對智能技術
“會用、能用、敢用、想用”
記者了解到,2021年有多位代表委員關注老年人“數字鴻溝”、互聯網應用適老化改造,并把有關建議和提案帶上全國兩會。
全國政協委員王小川對南都記者表示,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改造是解決老年人“數字鴻溝”的組成部分,但目前在實踐中仍存問題,如缺乏將數字經濟和老齡化社會結合全面規劃的產業指引、缺乏利用市場規律調動市場主體參與的激勵政策、缺乏對社會力量的廣泛動員。
他建議:第一,不僅做互聯網應用的適老化改造,還要在老齡化社會的基本前提下考量數字經濟產業政策的全面和平衡。第二,尊重市場規律,調動企業作為市場主體的積極性,鼓勵扶持與綜合監管雙管齊下。
全國人大代表、全國人大社會建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網絡社會組織聯合會會長任賢良認為,政府層面,要加強頂層設計和政策引領,加大適應老年人發展智能科技的研發投入;社會層面,要構建政府主導、多方參與的老年數字鴻溝社會支持體系,提升老年人數字素養;市場層面,要大力倡導并建立終身教育體系;家庭層面,要通過教育反哺和同輩學習等方式,提升老年人利用信息化工具的能力。
全國人大代表張近東則表示,減輕“數字鴻溝”對老年群體的影響,需要產業、社會各方面形成可復制的有效機制,讓老年群體面對智能技術“會用、能用、敢用、想用”。
(作者單位:南方都市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