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障挪開,車輛放行!”6月24日14時許,30多名交警開始拆除帳篷水馬,撤掉鶴洞大橋管控點。一時間,沉寂多時的鶴洞大橋車水馬龍,車輛潮水似的從荔灣芳村片區向海珠區涌去。
封控21天的荔灣芳村片區,開始有序恢復對外人員和交通通行。
5月21日,廣州報告首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拉響了廣東本土疫情的警報。這波本土疫情,由新冠病毒變異毒株“德爾塔”(Delta)引發。
傳播力強、病毒載量高的“德爾塔”毒株來襲,芳村片區兩個街道升級為廣東史上首次出現的疫情高風險地區。封控之下,這里街道空蕩蕩,街坊在家隔離,時鐘仿佛停擺了。
疫情暴發,每個人都是家園守護者。
20天來,南方日報記者記錄平民英雄與“德爾塔”搏斗的動人瞬間。他們在小區、在城中村、在醫院、在學校鏖戰,不舍晝夜、爭分奪秒,共同守護美好家園。
/ 一扇門 /
“廣州加油!”“芳村加油!”
此時19時50分,攝氏32度。180個“大白”喊著口號,像一陣旋風似的從鶴洞路沖進廣船鶴園小區。
“大白”們是樓棟保安,小區網格化管理的基本力量。無論白晝還是黑夜,他們都在蜿蜒曲折的巷子里,每人值守一扇門,以阻斷疫情在社區傳播。
“大白”李易恒,一名32歲退伍老兵。在一棟老紅磚樓前,在一盞昏暗白熾燈下,他站姿筆挺,緊盯門崗。10分鐘后,汗水濕透了防護服,霧氣模糊了護目鏡。
自5月21日報告首例確診病例以來,廣州累計報告153例感染者。其中荔灣確診125例,白鶴洞街、中南街升級為高風險地區。6月3日起,芳村片區采取封控管理措施。
居民嚴格居家、足不出戶,守好大門是重要一環。
志愿者招募現場,有人聽說到廣船鶴園小區當樓棟保安,便打起了退堂鼓。由于建筑年代久遠,確診病例最多,廣船鶴園小區是此輪疫情中的“危險小區”。
“你不來,我不來,誰來?我們是老兵,隨時可以戰斗!”剛來廣州的李易恒信念堅定,沒有退縮。那一天,他還結識了來自新疆的48歲老兵吳金龍,一起成為鶴園十巷3號和4號門崗的“守門人”。
3.6公里外的中南街海南村是荔灣最大的城中村,同樣為疫情高風險地區。
41歲的安徽人丁光輝也是“守門人”,每天值守空蕩蕩的海南村口,有時一天看不到一個人影。他卻說,守好一扇門就是盡一份責、出一份力。
有人在守門,有人要敲門。
“午餐到啦,放在門口,記得拿!”“謝謝?。 ?1時許,寂靜的樓棟里突然熱鬧起來,響起敲門聲和腳步聲。26歲志愿者陳烽和陳朋飛僅用20分鐘,便配送完鶴園中十五巷18戶居民的肉菜。
一個敲門聲,重復無數次,陳烽也有了不一樣的理解。
“今天第三次全身濕透,手套里的汗水可以養魚了?!睒涫a下小憩片刻,陳烽抖了抖防護服,捏了捏橡膠手套,笑著說,對隔離在家的居民來說,敲門聲是物資送達的訊號,也是居民與外界的溝通方式。
守門和敲門,他們在與“德爾塔”搏斗。
/ 一個家 /
一扇扇緊鎖的大門之后,是一個個溫馨的家。
廣船鶴園小區運動場臨時帳篷下,周一鑫和他的公務員同事正在把二維碼標簽貼到核酸采樣試管上。4000多個二維碼標簽,足夠他們忙上一天。
周一鑫家與廣船鶴園小區隔江相望,卻不能回?!皟鹤佑珠L大了?!彼x家時,兒子還不會玩腳踏琴,現在卻能玩了。
舍小家顧大家,疫情之中沒有人是一座孤島。芳村18萬人一起“宅”在家,有一些鏡頭令人難忘:
家是溫暖的港灣,有人卻在星夜轉移。
幾乎每天都有大巴車停在廣船鶴園小區門口,身著防護服的工作人員一遍遍用喇叭喊話,上千戶居民緊急轉移到隔離酒店。他們有老人、有小孩,還有的坐著輪椅、拄著拐杖,但冷靜有序地拖著行李箱,登上了離家的轉移大巴車?!半x家是為了更好地回家?!奔易→Q園中一巷的郭阿婆說。
生意暫停了,生活還在繼續。
“現在生活不便些,生意少做點。但疫情過后,一切都會好起來?!?月27日海南村赤崗東約發現了確診病例,次日凌晨開始封村。一有時間,棉西花卉市場的68歲檔主周玉蓮伴隨著歡快廣場舞音樂,揮舞手臂,擺動身軀。
隔離在家,生活不便,人們守望相助。
在廣鋼新城居家隔離期間,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副教授劉漢波創作的視頻《鶴洞十二時辰》,令不少人熱淚盈眶。他深刻感受到,業主志愿者為每戶居民配送物資,維持核酸檢測現場秩序;高齡孕婦借胎心儀,無數業主接力傳遞愛心……鄰里從點頭之交變成了真正鄰居。
按下“暫停鍵”的芳村,每個人都是與“德爾塔”搏斗的主角。
/ 一座城 /
病毒考驗個人的免疫力。疫情考驗一座城市的“免疫力”。
荔灣是廣州的老城區,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沉淀,因此被稱為西關。西關風情是“老廣”的鄉愁,也代表著“老廣”的味道。
“6月3日,陰天,回到童年玩耍的地方做志愿者,感覺既熟悉又陌生。”進駐廣船鶴園小區的第一天,彭景威在筆記本上工整地寫下一段話。
55歲的荔灣法院法官彭景威是“老荔灣”。聽說廣船鶴園小區急需支援,他想都沒想就報名參加了。每天穿著防護服,上門了解居民生活需要,摸查獨居老人情況,還配送物資、打掃衛生,他從法官變成了一名全能志愿者。
對“老荔灣”而言,這里有浪漫童年和成長記憶;對“老廣”而言,這里有濃濃的人情味和煙火味。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
人們從低風險地區來到高風險地區,帶來一道亮光,一同守護美好家園:1200多名公安干警值守管控點,治安巡邏,維護秩序;1000多名醫療人員開展核酸檢測采樣,解決居民看病就醫難題;257名出租車司機為257名特殊高考生提供“一對一”的送考服務……
每個奔忙的“陌生人”,幾乎都有動人的故事和艱辛付出。
廣州市公安局南沙分局警務指揮處民警潘登接到緊急命令,1個小時后集結才知道要支援荔灣。他緊急推遲婚禮時間。“這座城市需要他。”他的未婚妻表示理解和支持。
“‘兄弟’,我們這婚改日再結?!睆V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手術室護士鄒雁冰同樣因疫情耽擱了結婚。她是廣船鶴園小區“三人小組”一員,每天負責54戶、115位居民的核酸采樣?!拔液托^居民就像特殊時期的家人一樣,相互扶持,共渡難關。”她說。
“我第一次送考,你第一次高考,我們都要做到最好?!背鲎廛囁緳C樊惠芬的一句俏皮話,逗笑了考生伍藹琳。殊不知,樊惠芬擔心遲到,每天提前40分鐘來到廣船鶴園小區門口等她。
每一次暖心的付出,都是一次愛心的流淌。他們的每一份真情都被記住,也常收獲“老廣”的關心和善意。
“食咗早餐未?”天亮之時,住在一樓的阿婆常以“老廣”獨特方式,向熬了一宿的李易恒、吳金龍打招呼。
“我想見脫下防護服的你!”高考一結束,伍藹琳以特殊的方式感謝樊惠芬。
“冰冰姐姐來啦!”小朋友見到鄒雁冰上門核酸采樣,熱情歡呼。
芳村的這個夏天,將成為許多人、一座城的難忘記憶。
烏云卷過,雨過天晴,帶走了炎熱,也喚醒了芳村。此時,花地河畔煙火味濃,大街小巷恢復生機。
熟悉的芳村回來了。
南方日報記者 吳少敏 黃錦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