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國凈零碳(Net-Zero Carbon)社區的范例,福興村只是中國正在做的事情的縮影。”6月3日,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在海外社交平臺轉發了中國國際電視臺的文章《一個中國村莊如何實現碳中和?》,并發表評論。
這個“中國村莊”,即為正在努力實踐零碳排放的中山市小欖鎮北區社區居委會福興新村,也是廣東省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的首批試點項目之一。
2017年,廣東以一份《廣東省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成為首個落實中央精神、出臺系統化建設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舉措的省份。五個城市的五大試點項目,覆蓋城鎮、交通、社區和園區四大領域,標志著廣東正式朝著2025年“在全社會各行業領域引領‘零碳’發展新風尚”的目標發起進攻。
今年5月,這些試點陸續迎來審核驗收。作為國家首批低碳試點省,從“低碳排放”向“近零碳排放”轉變的發展模式,廣東有哪些可復制、可推廣的發展經驗可言呢?
因地制宜
“低碳”試點示范體系建立
一個中國村莊如何實現“碳中和”?福興新村確實“做”出了答案。
福興新村是中山市小欖鎮北區社區原居民的安置房小區,得益于統一規劃建設,這里約5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的房屋順序排列,為低碳生活探索提供了良好的試驗環境。
2015年3月,在廣東省低碳發展專項資金及中山市低碳發展專項資金支持下,小欖鎮北區的省級低碳示范社區建設項目啟動。
兩年后,村中的示范家庭在屋頂裝上了光伏發電裝置,室內溫度降低5℃-6℃,空調能耗減少;約600平方米、分34塊種植區域的社區農園,供居民認領進行有機種植;小區內建起了太陽能電動車充電樁,設置太陽能碳足跡信息屏,動態發布社區碳排放情況并宣傳低碳知識。在這里,村民們過著“餐廚堆肥系統+雨水回收系統+魚菜共生系統+綠色出行”的低碳生活。
福興新村居民屋頂安裝光伏板,發電除自用外還能賣錢。小欖低碳發展促進中心供圖
算起來,小欖鎮北區并不是廣東最早進行低碳試點的。
廣東自2010年被列為國家低碳試點省后,深圳、廣州、中山也先后被列入國家級低碳試點城市。
在因地制宜的理念下,廣東選取了“四市八縣(區)”深入開展低碳市縣、園區、社區試點,探索不同地區、不同發展階段的低碳發展路徑。
2014年,廣東狀元谷電子商務產業園、廣東乳源經濟開發區、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等開展省級低碳產業園區試點;2015年,中山小欖北區社區、河源市和平縣鶴市鎮等5個市縣開展省級低碳社區試點,開展低碳示范社區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位于廣州黃埔區的廣東狀元谷電子商務產業園(下稱“狀元谷”),雖然于2014年就成為廣東首批低碳園區改造試點之一,但它早在2012年投資建設之初,就“在最大限度保護周邊狀元山原有生態的基礎上,努力打造低碳、節能、綠色、環保的低碳生態園區。”
位于廣州黃埔區狀元谷產業園,綠意沁人。
據廣東南方物流集團總裁辦副主任常永學告訴南都記者,園區以2.5-3.0的容積率建設多層倉庫,是一般物流園區建設容積率的5倍,以組合式建筑結構有效利用空間,加之應用蒸發冷卻降溫設施、能耗云平臺等多種綠色低碳技術,成功探索出一條低碳物流園區發展的新路子。
建立低碳試點示范,成為廣東推動地方低碳發展的重要抓手。在廣東納入全國低碳試點省將滿六年之際,經過不斷探索,全省已基本建立起城市、城鎮、園區、社區、企業、產品等多層次的試點示范體系。
試點升級
珠三角建“近零”示范工程
2015年,我國在“十三五”規劃中首次提出“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又在2016年《“十三五”控制溫室氣體排放工作方案》進一步提出,將“開展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建設,到2020年建設50個示范項目”。
與“低碳”相比,“近零碳排放”在當時可謂是全新概念。
“低碳排放”通常指相對碳排放量的下降,而“近零碳排放”指絕對碳排放總量接近于零,但可采用碳匯抵消等機制,做到“凈排放”接近零即可。
相較而言,“零碳排放”境界更高。它不能采用碳匯抵消等機制,必須從源頭實現零碳。
據中國循環經濟協會戰略規劃部副主任王永明的公開解釋,“‘近零碳’本質上是一種低碳,在狀態上更接近于碳中和,還沒有達到零碳狀態。”
對于國家“十三五”規劃,廣東反應迅速。2015年底便在廣東“十三五”規劃中明確提出,在“珠三角地區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而后又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設置了“珠三角地區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加快國家低碳試點建設”的重點項目。
2017年,廣東出臺《廣東省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實施方案》(下稱《方案》),成為首個落實中央精神、出臺系統化建設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舉措的省份。
彼時,國內外已完成的示范工程僅有英國倫敦的貝丁頓(Beidington)“零碳社區”、美國加州的陰陽住宅(Ying-yang)和香港特區的“零碳天地”等零星幾個案例,且規模都不大??梢哉f,廣東要系統化實施此項工程,并無成功先例可循。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生態工程研究院教授、應對氣候變化研究中心主任曾雪蘭認為,廣東相繼開展了碳排放權交易、低碳城鎮、低碳園區、低碳社區、碳普惠制、低碳產品認證等試點示范工作,并在綠色建筑、綠色交通、新能源開發和利用、碳捕存技術等新興領域作出了積極探索,這些其實都為實施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奠定了良好的工作基礎。
各展拳腳
五大“近零”試點
根據《方案》要求,廣東優先選在城鎮、建筑、交通、城市和農村社區、園區、企業等六個領域,探索開展試點工作。
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介紹,2017年,全省公開征集示范工程項目,組織專家對近30個申報項目進行了評審、現場考察,最終確定了汕頭市南澳縣、珠海市萬山鎮、廣東狀元谷電子商務產業園、中山市小欖鎮北區社區、佛山禪城嶺南大道公交樞紐站共五個項目為首批試點,覆蓋城鎮、交通、社區和園區四個領域。
首批廣東近零碳排放示范工程各具特點,且都是“潛力股”。從目標上看,汕頭市南澳縣、珠海市萬山鎮指向的是近零碳排放鎮,廣州狀元谷指向近零碳排放園區,中山市小欖北區指向近零碳排放社區,佛山禪城嶺南大道公交樞紐站將建成近零碳排放交通試點。
從“低碳排放”向“近零碳排放”發展模式轉變,廣東如何制定技術路線圖?
據廣東省生態環境廳介紹,“主要技術措施包括低碳能源體系建設、低碳建筑、低碳交通、碳普惠、低碳旅游等,但要因地制宜開展零碳排建設。”
2017年,廣東還先后發布了《廣東省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試點建設指南》(下稱《指南》)等一系列政策性和技術性保障文件。在《指南》指引下,首批試點開始各自施展“功夫,向2020年完成示范工程項目建設的目標要求邁進。
汕頭市南澳縣近零碳排放城鎮:圍繞“產業低碳、生態固碳、設施零碳、機制減碳”的建設主線,積極探索海島零碳發展模式。島上發展了低碳旅游業和生態種植業,實施森林碳匯工程和藻類固碳養殖示范,并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建立低碳旅游行為減碳激勵機制。2019年全縣單位GDP碳排放(不含調出風電額外減排量)比2016年降低46.1%,2020年全縣可再生能源消費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70%。
廣州市狀元谷近零碳排放園區:從低碳建筑、低碳能源、低碳交通、增加碳匯、開展低碳科普等技術路線入手,繼續深化蒸發冷卻降溫設施、光伏太陽能發電系統、清潔能源電力叉車等措施應用。園區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達到63.34%,每年節能收益約400萬元,實現減排70.82%。
中山市小欖北區近零碳排放社區:多角度、多維度地將“衣食住行”等減碳行為融入居民生活,建設近零碳排放示范家庭戶和近零碳排放低碳科普展示基地。社區分布式光伏裝機容量達148千瓦,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達21.5%,社區人均碳排放量2019年比2017年下降18.83%,下降89.68噸。生活垃圾分類參與率、知曉率、準確率達到71%,回收物達8.5噸。
珠海市萬山鎮近零碳排放城鎮:在政府層面建立起了低碳發展的長效管理機制,探索出一個互動式、體驗式的零碳旅游模式,逐步打造國際化的海島零碳旅游品牌。到2020年,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提高到90%以上,通過盈余清潔電力的外輸抵消碳排放,試點項目可實現凈碳排放為零。
佛山市嶺南大道公交樞紐站近零碳排放交通試點:采用低碳智能化用能設備、建筑被動式節能技術、優化配置樞紐接駁設施、可再生能源建筑應用、新能源汽車充電樁、雨水收集和回用等低碳技術措施。光伏發電可完全滿足樞紐站日常運營的能源需求,并可每年向電網輸送37.5萬kWh清潔電力,試點項目實現凈零碳排放。
新能源助力
各試點效果顯著
南都記者發現,無論是社區、園區還是城鎮試點建設,光伏發電、風能發電、新能源電車等可再生能源應用,都成了熱衷選項,且效果顯著,成為各試點實現凈零碳排放的重要保障。
例如在狀元谷,據常永學透露,2017年園區倉庫屋頂的光伏太陽能發電系統二期建成后,年發電量在500多萬kWh,“這些電量基本夠我們園區使用,基本上不需要再引入市政用電,甚至還有結余電量輸入電網,可以返還一些錢給園區?!?佛山市嶺南大道公交樞紐站也如此,光伏發電可完全滿足樞紐站日常運營的能源需求,并可每年向電網輸送37.5萬kWh清潔電力。
而在沿海城鎮南澳縣和珠海桂山鎮這兩個試點,都是通過盈余清潔電力的外輸抵消碳排放,實現凈碳排放為零。
像南澳縣2020年可再生能源消費,占全社會能源消費總量的比重達到70%,其中風電項目發電可完全滿足全縣能源需求。
而珠海市萬山鎮建成的近零碳能源供應體系,主要包括桂山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和東澳島陸上風電,這兩個項目讓萬山鎮可再生能源利用占比提高到90%以上。
廣東省人大代表、暨南大學質譜儀器與大氣環境研究所氣溶膠研究實驗室主任李梅認為,這恰好反映出,廣東具備較大的新能源開發潛力。
因為“廣東擁有全國少有的長海岸線和風力資源,具備發展近海風能的絕佳優勢。太陽能資源也相對豐富,且目前光伏發電僅占全省電源結構的2%左右,開發程度不高,有望進一步發展?!?/p>
機制減碳
GDP增長 碳指標下降
今年5月,南澳縣近零碳排放區城鎮試點項目驗收評審會在南澳縣舉行。結果令人驚喜,2019年南澳縣單位GDP碳排放(不含調出風電額外減排量)比2016年降低46.1%,超額完成合同目標要求。這意味著,自2019年開始,南澳縣就已實現“零”碳排放。
曾雪蘭與該項目有長期接觸,她告訴南都記者,南澳島設立“產業低碳、生態固碳、設施零碳、機制減碳”的建設主線很是關鍵,尤其是機制減碳。
“他們從產業發展、基礎設施到公共管理三個層次穩步推進近零碳排放示范工作,GDP在增長,人均可支配收入也在增長,旅游人數快速增加,但碳指標卻隨之下降,這很難得?!?/p>
據了解,在公共管理層面做到機制減碳,南澳縣通過建立游客低碳消費引導機制,實現游客需求的精細化低碳管理,利用南澳島森林、海洋、風能等旅游資源,打造“體驗式、互動式”低碳旅游產品供給體系。
萬山鎮試點也如此,當地打造近零碳海島旅游模式,構建綠色低碳交通體系,建立低碳旅游行為減碳激勵機制,基本實現旅游用車電動化,打造游客碳足跡核算與碳中和平臺。
曾雪蘭認為,對于城鎮試點建設而言,政府相關部門形成良好的體制機制也十分必要,“要有達成共識的領導班子,且形成常態化工作機制,還要將低碳甚至零碳理念融入到整個發展理念中?!?/p>
未來展望
向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邁進
今年1月,生態環境部印發《關于統籌和加強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相關工作的指導意見》,當中指出要支持基礎較好的地方探索開展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
據廣東省生態建設廳向南都記者表示,廣東將在發揮已有的試點工作基礎,擬進一步創新試點示范,深化近零碳排放試點示范,開展省級碳中和試點示范工作,積極探索“零碳”“碳中和”技術及發展新模式,助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目標。
從現階段驗收成果看來,這意味著“近零碳排放區示范工程”的首批試點項目,均有可能升級為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項目。
升級后的這些示范工程,其先行先試的工作也將進一步“升級”,以更好地助力全國實現“碳中和”。
據省生態建設廳介紹,廣東未來開展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將努力做好以下工作:
●逐步推進生態示范創建、低碳試點、適應氣候變化試點等生態環境領域試點示范工作的融合與整合,形成政策合力和集成效應。
●研究制定廣東重點推廣低碳技術目錄,積極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同時,開發新一代大規模低能耗二氧化碳捕集技術,開展百萬噸級全流程二氧化碳捕集、利用和封存技術(CCUS)示范工程建設,有序推動CCUS規?;褂?。
●推動碳市場、碳普惠等市場機制以及氣候投融資、綠色金融等政策協調配合試點發展。
●結合試點示范工作,統籌開展應對氣候變化與生態環境保護宣傳教育,組織形式多樣的科普活動,弘揚綠色低碳、勤儉節約之風,鼓勵全民參與。
雖然現在的狀元谷,已成為成熟的近零碳排放物流園區。但在常永學看來,基于綠色低碳的整體性、系統性規劃,未來園區建設還得從細微之處與時俱進,以滿足近零碳排放與碳中和試點示范的要求。
“我們不可能推翻重建,只能通過不斷更新的節能技術設備與手段來實現降低碳排放的目標,做精做細”。
在常永學看來,對于大多數企業或者社區、家庭而言,近零碳排放并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拔覀兛梢酝ㄟ^一些日常的技術改造和生活習慣的改變,達到降低碳排放的目的,形成一種良好的社會氛圍和習慣。我想,這也是近零碳排放區最大的示范意義?!?/p>
而隨著”雙碳“目標提出來后,據曾雪蘭觀察到,”無論是政策扶持還是技術研發、資金投入、人才聚集方面,驅動力都在不斷加強”。
總策劃:戎明昌
執行策劃:王海軍 王衛國
統籌:黃海珊
采寫:南都記者 莫郅驊
攝影/視頻:南都、N視頻記者 馬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