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深圳,是相距不到100公里的兩座世界級一線城市,肩負著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大灣區“雙子城”的使命,對廣東實現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
近日,由廣州市社科聯、暨南大學、南方日報共同主辦的廣州新觀察學術圓桌會議上,來自各界的專家學者們,深入探討“雙城”聯動深度合作的現實基礎,探索“雙城”聯動實現合作共贏的創新路徑。會上專家認為,在新發展格局下,為深化“雙區”建設,廣深聯動勢在必行,兩地應在軟硬聯通、規則銜接、產業互補等領域走向協同,共同打造全球標桿的門戶樞紐城市群。
廣深聯動是自然且必然的現象
城市是人類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的中心,經歷了漫長的發展過程。
“過去對于城市分層的研究以及觀念都比較強調不同城市在世界城市層級中的‘攀爬’,即城市間的競爭。”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員劉云中認為,如果從城市網絡的角度看,城市之間更需要合作和雙贏,而不是零和博弈,更強調城市間基于專業分工的差異化發展。
深圳大學中國經濟特區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易明同樣指出,城市與城市之間的相互關系就如同自然界中不同生物或物種之間的相互關系一樣,它們都是一種“生態關系”,存在競爭、捕食、共生三種關系。在他看來,區域內的經濟發展因素以及有關非經濟發展因素的空間差異,是導致地區城市群體內城市之間、城鄉之間經濟與非經濟空間活動的主要原因。
“正是城市之間存在差異性,也使得兩地擁有互補性?!痹酌鹘栌妹绹乩韺W家烏爾曼提出的空間相互作用的三個基本觀點,即互補性、移動性和中介機會,分析廣深之間的關系。他認為,廣深存在資源與產業結構的差異性,且要素在兩地之間的移動成本低,但各自通過周邊其他提供的中介機會弱化了兩個城市共生的迫切性,讓雙方合作時間延后。
從全球來看,紐約灣區、東京灣區以及舊金山灣區各城市分工協作明確、功能定位合理,使得區域內的產業結構出現多元化和互補性強的格局,正不斷探索經濟錯位發展的產業結構道路?!斑@也為廣深兩地未來的合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導向?!痹酌髡f。
而從區域經濟學的角度而言,在我國很多省都有省會城市和另外一個經濟中心所構成的雙核心,兩個城市各自的功能不一樣,其中一個是綜合性功能的省會城市,另外一個是以經濟發展見長的城市。“廣深也是這樣的雙核心,因此,廣深聯動是非常自然的現象,也是必然要出現的趨勢?!濒吣洗髮W經緯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研究院院長覃成林表示。
在覃成林看來,尤其在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現實背景下,加快珠三角地區的發展被擺在了更加重要的位置,這就要大力聯合培育廣州、深圳這兩個重要的增長極。
“廣州要在2035年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深圳要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聯動、融合、競爭、共贏是兩個城市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選擇。”廣東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省委財經辦副主任李彬同樣說道。
聯合拓展經濟腹地
廣州、深圳擁有合作的理論與現實基礎,以及廣闊的發展空間。那么,在“雙城”聯動中,兩地又該如何作為?
李彬表示,“雙城”聯動就是增進了交融,必然會促進循環。廣州深圳要緊緊扭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主線,把握擴大內需的戰略基點,優化聯動格局,提升聯動程度,深化聯動層次,在供需兩端發力,強化務實合作,更好支撐廣東打造新發展格局戰略支點的定位。
他進一步闡述道,首先要強化或者是提高軟硬聯通的水平,構筑一體化發展的基礎。廣州深圳要從軟硬兩方面入手提高對內對外的聯通效率,促進要素自由流動合理匯聚高效配置,特別以軌道交通為重點,強化基礎設施互聯互通。
“兩地要實現半小時交通圈,共同打造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和國際航運中心,共建粵港澳大灣區世界級城市群,特別加強建設海陸空一體聯動的交通體系,面向全球共同塑造提升廣深在全球城市體系里的影響力?!崩畋蛘f,還要以數字政府為牽引,提高政策對接和銜接的水平,特別是加強“互聯網+”、政務服務、城市規劃管理、智慧城市、市場監管等方面的協作。
同時,廣深要聯合拓展經濟腹地,更加積極地參加國內統一大市場建設,打造聯通內外的現代流通體系,共同爭創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吸引全球消費和高端消費的回流。
“在世界版圖上,要利用廣交會、高交會等平臺,協同提高全球資源的配置能力,建設全球城市。在促進生產服務、金融、流通、創新、技術等這些全球活動中,增創廣深兩個城市的主導能力?!崩畋蛘f。
互連和互聯是覃成林提出的廣深“雙城聯動”的內涵。他認為,廣深首先是互連,在空間上更便捷的可達、要素更高效的流動、企業更自由的擴張和遷移,把兩個城市更緊密地聯系起來,只有互連才能互聯,進而形成發展合力。
覃成林表示,在大灣區層面上,廣深要建設聯動機制。同時,在新興領域率先建立全國性、國際性標準,在5G應用、新基建、金融等領域共同做大做強,化解同質競爭,并推動市場一體化,建立重大事件的協同應對機制。
袁易明也認為,雙城合作應強化優勢,避免同構性競賽,提升互補性,進一步提升規則與市場一體化水平,建立兩城的合作協調機制與評估機制,并出臺足夠優惠的對等政策與便利條件。
形成互相協同的產業鏈網絡
廣深“雙城聯動”需要達到怎樣的效果?又能從哪些方面進行評價?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石敏俊從城市網絡的角度對城市體系演化作了概念辨析。他認為城市發展總的趨勢是要走向具有產業分工和功能協同的城市網絡?!爱a業鏈空間網絡是指特定空間內由產業鏈驅動產生的空間經濟聯系網絡,它是形成都市圈城市群的基礎,可以通過產業鏈空間網絡來考察都市圈或者是城市群內部的功能協同水平?!笔艨≌f。
石敏俊對長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中的產業鏈空間網絡進行了分析和對比,提煉出可供廣深聯動參考的經驗。“廣州都市圈和深圳都市圈擁有全球影響力的先進制造業產業集群,產業體系完備、科技創新能力強勁,應充分發揮各自比較優勢和資源稟賦,實現優勢互補、錯位發展,避免同質競爭?!痹谒磥恚瑥V深聯動的最終結果是要形成分工合理、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的產業鏈網絡。
因此,石敏俊建議,廣深聯動要產業內貿易與產業間貿易并舉,打造梯度式、立體式產業鏈,共建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產業體系;要促進都市圈間合作互動,消除行政壁壘,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攜手打造市場化營商環境的全國典范;要構建區域聯動、分工協作、協同推進的技術創新體系,將創新鏈與產業鏈深度融合,推動制造業邁向中高端,共建國際科技創新中心;要深化空間融合,促進都市圈同城化、城際交通一體化,形成軌道上的都市圈、軌道上的大灣區。
奧園科技集團常務副總裁陳永品同樣表示,廣深產業結構、產業水平既有一定相似性也有一定互補性,兩地聯合發展,首先要促進產業同鏈,在供應鏈、產業鏈、數據鏈上,聯合建鏈。同時,作為廣深港澳科技創新走廊的兩極,廣深可探索建立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創新應用嵌入式區域協同創新共同體,完善科技成果轉化機制,進一步提高創新成果轉化應用能力,擴大人才資源“溢出效應”。
陳永品認為,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雙核,廣州和深圳在加強各自合作的同時,還要充分發揮輻射作用,帶動灣區其他城市發展。政府、企業應戰略協同,面向全球抱團出海。
“廣深合作應當發揮珠三角城市群優勢,集聚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生產服務功能,打造全球標桿的門戶樞紐城市群?!眲⒃浦姓f,廣州和深圳要成為生產驅動型產業和城市網絡的領跑者、創新驅動型產業和城市網絡的推動者、采購驅動型產業和城市網絡的積極參與者以及宜居宜業宜游的幸福家園。
【南方+記者】周甫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