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鄉村振興的金融力量
“請大家排一下隊,不用著急。銀行的工作人員會逐一幫大家辦理業務的?!?2日,恰逢社保退休金發放日,廣東陽春市三甲鎮童裝店店主劉妃霞的小店內擠滿了附近的村民。在這家童裝店,村民們不僅可以辦理存取款、轉賬匯款,還可以辦理繳納電費、社保交費、話費充值等各類民生金融服務。
小店變身金融服務站背后,是銀行的“返鄉”。上世紀90年代后期,伴隨國有銀行商業化改革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大行及金融機構收縮戰線大幅度撤離縣域市場。如今,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擘畫出宏偉藍圖,吹響加速鄉村振興的號角,廣東的金融機構掀起了加速“返鄉”的熱潮,走出了重返“縣域”的新路徑。
在村口就能辦理銀行業務
“每月12日發放養老金,我會過來取現金買米、買菜?!崩先藚挝挠⑹侨祖偟耐诵萁處?,建行的“裕農通”服務點是她每個月固定到達的場所。若沒有這個小店改造的金融服務點,她要花十幾元錢坐一個小時的車到市區的銀行辦理業務。
像呂文英這樣住在附近的退休農場工人、教師等,是小店“網點”的主要客戶。他們通過“裕農通”服務點繳納電費、話費和取現金,和劉妃霞這樣的本地女店主打交道也倍感親切。目前,廣東全省“裕農通”服務點鋪設總量超18000個,服務覆蓋10800個行政村。
銀行“返鄉”帶來了一系列新的變化。韶關南雄市古市鎮修仁村村民陳春林從產業的角度感受到金融活水返流鄉村。從事稻蝦養殖多年的陳春林,打算將流轉來的四十多畝水田改造成稻蝦田,然而多年的積蓄遠遠不夠。一籌莫展之際,經村鎮和碧桂園聯合推薦,陳春林成為了廣東中行“碧農貸”產品的首位獲得者,獲得貸款20萬元?!坝辛诉@筆資金,兩年后我的收入有望翻一番?!标惔毫中判臐M滿。
金融機構“返鄉”,讓農村的金融供給“雨量豐沛”?!耙郧盎痉N植行業依賴個人借貸,農民辦廠就向親戚朋友借錢。2015年后,新型職業農民開始有了借貸意識,卻因為財務不規范、沒有抵押物等原因被拒之門外?!敝猩绞袡M欄鎮花木協會會長、中山市卉盛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梁申華清晰感受到縣域金融的“水位抬升”。2019年后,銀行提供的信用貸款,直接幫助了橫欄鎮花木產業的升級。
這種清晰而明顯的變化背后,是金融服務的逐漸下沉。長期以來,農村都是金融服務的薄弱環節,隨著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農村多樣化、多層次的金融需求也日益旺盛。
需求催化下,金融“下鄉”的步伐在不斷加快。不少金融機構內設鄉村振興專門部門,從體制機制上為金融支持鄉村振興予以保障。比如,農業銀行廣東省分行成立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推進小組,出臺了金融服務鄉村振興三年實施方案;今年3月,平安銀行“扶貧金融辦公室”更名為“鄉村振興金融辦公室”,支持鄉村振興。同月,中國郵政儲蓄銀行德慶縣官圩鄉村振興特色支行掛牌成立,這是全國首家經當地金融管理部門同意后更名設立的鄉村振興特色支行。
政策也在支持引導更多金融和社會資本投入鄉村。近期,廣東積極推動鄉村振興駐鎮幫鎮扶村工作,要求每個駐鎮工作隊派1名金融助理參與,以此來構建金融機構與鄉村在人才乃至機構上的有效連接,為金融下鄉裝上“腿”,降低金融服務的運營成本、信息成本。
機構“返鄉”得到數據的印證。來自廣東銀保監局的數據顯示,該局已引導銀行機構設立鄉村振興內設機構401個;轄區內涉農貸款規模達1.6萬億元,連續11年正增長。
鄉村振興戰略營造金融“藍?!?/p>
“建行真的要做農業嗎?”建行江門臺山支行客戶經理李嘉琳下鄉走訪客戶過程中經常會被這樣問。
1998年開始,在縣域以下地區,國有大行開始大規模的撤并行動。在市場化改革過程中,各類金融機構網點及人員逐漸精簡,直接導致縣域金融機構不健全、金融服務供給側不足、縣域資金外流等問題。“這是廣東省內金融供給兩極分化嚴重的結構性矛盾?!被涢_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分析師羅志恒如是分析,廣東省鄉村金融基礎設施薄弱,金融環境有待進一步改善。
國家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對金融提出了須主動作為、與鄉村振興同頻共振的要求。糧食安全、脫貧攻堅、產業振興、人居環境整治等,都需要強有力的資金保障,由此催生了巨大的資金投入和金融服務需求,為金融機構服務農村實體經濟創造了歷史機遇。
當金融機構的目光越過高樓大廈的“紅海”,一片郁郁蔥蔥的縣域“藍?!闭宫F了出來。中山橫欄鎮是中國花木之鄉,建行中山橫欄支行行長孫競時從橫欄鎮花木產業的升級中看出了新機遇:“橫欄鎮的花木產業越企業化、規范化、規?;l展,銀行業也就越方便提供服務。尤其是現代農業產業園建立起來后,就更有文章可做。住房租賃、交易結算等業務都大有可為?!?/p>
“藍?!痹谇埃瑱C構也迅速調整了策略。
如今下鄉走訪養殖、種植企業,和村鎮政府溝通已經成為銀行行長的日常工作重心。據人民銀行廣州分行介紹,轄內金融機構積極上門調查走訪,深挖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貸戶”的貸款需求,在風險可控前提下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首貸戶”的信貸投放。
隨著機構重新重視起農村金融,一系列帶著泥土味的金融產品涌現。據不完全統計,廣東金融機構推出了“蘭花貸”“陳皮貸”“柑樹貸”“茗茶貸”“脆肉鯇養殖貸”“桂花魚e貸”“真豬貸”等專屬信貸產品,支持廣東特色產業發展。
在廣東銀保監局相關負責人看來,縣域合理融資需求得到有效滿足。截至今年6月末,全省平均縣域存貸比67.39%,同比提升11.79個百分點。
變“短板”為“潛力板”
長期撤離縣域,在縣級以下鄉鎮“開卡沒有網點,取款沒有網點”,金融機構的“返鄉”之旅并非一帆風順。藍海在前,如何才能變短板為潛力板?
農村移動互聯網普及率快速提升,城鄉“數字鴻溝”進一步縮小,為農村金融發展注入新的活力,來自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數據顯示,在2020年末已建成100個移動支付示范鎮的基礎上,今年以來廣東轄內已新啟動建設移動支付示范鎮225個。
移動互聯網的發展讓金融機構可以突破物理網點較少的歷史遺留問題。廣發銀行新推出的“惠農E貸”,就幫助農戶足不出戶獲得金融服務,解決農村金融“最后一公里”的問題。其思路是通過金融與地方政府平臺對接,實現從申請、審批、簽約、放款到還款全流程線上操作,且能實現當天申請、當天提款。
金融機構也對農業風險重新認識,從而使得銀行更好地服務于“三農”。深入鄉村市場調研后,孫競時對橫欄鎮花木行業的風險作出新判斷:“原本以為花木行業的風險是自然災害、病蟲害及市場需求變化,但實際上橫欄鎮是交易平臺,實際產業都在內陸,臺風影響不大?!?/p>
針對鄉村振興金融產品不夠豐富和接地氣的現狀,下鄉的金融機構強調“自下而上”的金融創新。今年7月,廣發銀行江門分行根據糧食種植龍頭農企融資需求,落地鄉村振興創業擔保貸款500萬元,該產品正是廣發銀行鼓勵各地分行自下而上提出所在地鄉村振興創新產品方案的創新結果。
各方金融機構“下鄉”潮下,擴大農村金融的有效供給逐漸形成合力。
保險機構則通過發揮保險保障和融資增信的功能,為經營主體在農業生產中撐起一片保護傘,解決生產資金的需求。中國太保產險廣東分公司和郵儲銀行肇慶市分行聯合推出“見保即貸-農險保單貸款”,成功發放了首筆鄉村振興農險保單貸款。
在為農業經營主體增信方面,廣東省農擔公司探索政銀擔農業信用評價互認、農擔風險分擔機制,服務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龍頭企業等全省農業重點工作。
來自人民銀行廣州分行的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6月末,廣東涉農貸款余額1.77萬億元,同比增長17.3%,較年初新增1629.7億元。
在廣東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看來,廣東省逐步形成了涵蓋“政銀保擔基”等領域的全方位金融支農大格局,為完善金融支農體系,優化鄉村振興金融服務,提供了可參考、可復制的“廣東經驗”。
■記者手記
越過高樓廣廈看到熱切“藍?!?/p>
如果愿意,城鄉的老人可以和你聊一個下午,從驕傲于自己是農場里退休工資最高的員工,到不滿隔壁媳婦對家務事的不上心。這是“裕農通”服務點的一幕,老人們在這里取錢后,習慣性聊上半天,然后才心滿意足地走向菜市場。
在市場經濟大潮中,大型國有金融機構撤離縣域后,縣域農村處于“資本市場基本沒有,資金市場也不繁榮”,投資銀行、保險公司、證券公司、金融租賃公司等金融機構更是不見蹤影的狀態,甚至因此引發非金融機構發展、民間融資等金融亂象。
在事實面前,縣域金融就不是一個蒼白的詞匯。小店變身的服務點,使用者是被數字鴻溝隔絕在門外的老人群體。他們在一臺手機走遍天下的移動互聯網時代無所適從,仍執著于看見、觸摸到紙幣的真實,每月要去網點取款才能踏實。
然而技術越來越先進,他們熟悉的東西卻更快地遠離。
鄉村振興金融市場的對象,正是這樣的長尾人群,從不會用手機的老人到財務不夠規范的農民企業主,都有著金融需求。
金融應該更有溫度,并從中看到“藍?!?。
新金融增長點在于滿足城鎮居民的金融需求,縣域產業的升級空間、土地市場改革、鄉村風貌打造中,都蘊含著機遇,從短板到理想狀態的差距就是鄉村振興金融市場大有可為的廣闊天地。
南方日報記者 黎華聯 唐柳雯 陳穎 張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