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公布了2021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集中申報項目的評審結果。2021年全國僅有42個項目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其中廣東2項,包括暨南大學的“大氣化學”項目、廣東工業大學的“變結構無人自主系統控制理論與應用”項目,這兩所高校實現了在該類項目中零的突破。
“大氣化學”創新研究群體。
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創新研究群體項目設立于2000年,支持優秀中青年科學家為學術帶頭人和研究骨干,共同圍繞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合作開展創新性研究,也是我國目前學術影響力最大、競爭最為激烈的人才團隊類項目。
暨南大學的“大氣化學”項目由暨南大學環境與氣候研究院教授邵敏領銜,骨干成員鄭君瑜、王雪梅、王伯光、袁斌、俞鵬飛共同申請,獲資助立項,直接經費1000萬元。“大氣化學”創新群體是歷經20多年的合作和共同奮斗基礎上形成的,該群體瞄準大氣化學的關鍵難題“揮發性有機物(VOCs)來源及效應”開展基礎理論和方法學創新,在VOCs源排放化學活性閉合、VOCs降解轉化新機制方面取得突破,在研究范疇上從大氣污染拓寬到氣候效應。群體的發展注重學術研究與決策支持并重,為國家和粵港澳大灣區PM2.5和臭氧協同防控在精準高效VOCs減排方面取得成效。
水空變結構無人機。
廣東工業大學的“變結構無人自主系統控制理論與應用”項目面向國際學術前沿和社會發展重大需求,圍繞變結構無人自主系統的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開展研究,重點研究機構突變、運行環境和網絡拓撲劇變的變結構無人自主系統基礎理論與關鍵技術,具有重要的理論和應用價值。該項目成員長期合作,優勢互補。近五年合作聯合發表期刊論文490余篇、申請發明專利730余項、授權110余項,獲得IEEE Fellow Mohapatra、澳大利亞科學院院士David J. Hill、IEEE Fellow Jie Huang等國際著名專家的正面評價。相關研究成果在水庫巡檢、無人自主芯片封裝、安防協同巡邏等場景推廣應用。
南方日報記者 馬立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