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代建筑工匠師黃德節認為,時代的強盛,應該以傳承中華精髓的古文明建筑來表達,方能展現我們的大國胸襟、民族情懷。這種古代建筑,應該有盛唐建筑血脈的繼承,融合當代精神的創新,能傳承數百年的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建筑夢。

四十年守心守藝,匠心皆在奇巧的榫卯
黃德節,1969年出生于福建省福鼎市點頭鎮一個農村家庭。14歲的那年,黃德節就跟隨父輩等民間工匠,專注學習傳統建筑的魯班榫卯大木結構。19歲拜師國家級大師左國保先生,身為左國保先生的關門弟子之一,在先生的孜孜不倦言傳身教下,黃德節不斷鉆研著中國最鼎盛時期唐宋傳統古建筑技術。


斗拱,中國古建筑的靈魂。它曾簡約亦曾繁復,經歷過興盛又黯然衰落。它為時代所影響,也映照著歷史的斷面靜觀世間風塵。它藏匿于華麗屋檐下的默默無語,斗轉星移間支撐中國古典建筑歷盡風雨滄桑。
在中國古代建筑中,龐大的飛檐總是格外引人注目。要想成就如此恢弘大氣的屋頂,就不得不提到一個木構建筑中最重要的結構——斗拱,美輪美奐之下,是承載了古人匠心與智慧的神奇技藝。
在人眼里,黃德節的個頭不高,卻心智高遠。從跟著父學做木工開始,就喜歡上了宏偉的廟堂斗拱,曾經弱小的身軀,裝載的卻是雄踞廟堂的志向。他從斗拱開始,專心領悟斗拱下接柱身,上承屋檐,以其獨特的杠桿結構支持著中國古建特有的大屋頂形態——將屋檐平緩深遠地往外延伸,就像鳥兒展開的翅膀。一個從海邊山坳里走出來的孩子,心靈所收到的震撼由此而發端。
其實斗拱早在兩千多年前就已經出現了,戰國時代采桑獵壺上的建筑花紋圖案,以及漢代墓闕、壁畫上,都可以看到早期斗拱的影子。通過一些出土的戰國時期文物我們也可以直觀的看到早期斗拱的具象,如戰國中山王墓出土的龍鳳方幾,它的從構造上類似清式一斗二升斗拱。而其作為真正的建筑構件發展成熟,則要遲至華麗的唐代,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斗拱的作用得到無以復加的強調,幾乎成為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筑的象征。
斗拱之間以榫卯結合,不使用一根鐵釘,這樣縱橫交錯的組合猶如在梁架與柱間增設了一層彈簧層,若遇地震,如太極般以柔克剛,化解地震沖擊。這也可以解釋為何許多古代木構可以屹立千年不倒的道理了。

四十年來,黃德節一直守心守藝,在心中建設著千年不到的雄偉建筑。
數十座雄偉古建,潛心推崇民族自信
仁壽寺,位于佛山市禪城區,歷史上的佛山佛教,涉及眾多宗派,禪、律、凈、等皆具。而禪學及禪宗始終是佛山佛教的主流,因此禪城就是名副其實的“佛山”。仁壽寺作為代表性寺院,于2018年迎來了新一輪的改造。
仁壽寺的大型仿古建筑樣式豐富,尤以屋頂造型最為突出。主要有廡殿、歇山、懸山、硬山、攢尖、盝頂等形式,項目的規格高、用材大、技術要求嚴謹等特殊性,政府及寺方等相關代表深度考察了解下,決定邀請福建民間古建筑匠師黃德節來擔任仁壽寺木結構部分承建工作。黃德節大師攜民間匠師幾百余人,在仁壽寺不遺余力苦干數余年,終將仁壽寺木結構部分呈現給大眾。

相比國內寺院大多是鋼筋混凝土結構,仁壽寺中軸線建筑全部為仿唐木結構。大雄寶殿為建筑等級最高的廡殿頂建筑,總高25.8米,建筑面積達到1123平方米,大殿木柱所采用的原木長度達13米,直徑更達到1.3米。全殿采用傳統榫卯結構搭接,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國家文物局古建專家組到佛山研討時一致認為,“在國內同類寺院中,仁壽寺大雄寶殿使用的材料最好、單體最大、工藝最精”。
黃德節時常告誡自己,自信的民族一定要有自己的留存。作為一名工匠,不為后人、民族留下值得記憶的東西,是不負責任的表現。
自80年代初期,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逐步恢復,黃德節帶著他的團隊相繼承建修復了眾多民間古建筑工程。福建福鼎八景之昭明寺、資國寺,福州五大叢林之西禪寺,太姥山金頂寺等無不浸透著他們智慧的汗水。
2000年后,黃德節的古建隊伍不斷壯大、技藝愈加精湛,應各方社會賢達的邀請,他們南下海南、廣東,先后承建了三亞南山寺,廣東慧來永福寺,廣東汕頭龍泉寺,廣東海豐雞嗚寺,林云寺,白云寺,珠海普陀寺,江門雪鋒寺,玉臺寺,佛山仁壽寺,光孝寺等諸多大型木結構古健筑項目。黃德節和他的隊友們將民族建筑工藝與當代傳承手法巧妙融合,建成了數十座當代經典殿堂,贏得了廣泛的美譽,彰顯出民族的自信。
黃德節曾多次帶弟子們前往山西等地研習考察,也曾多次東渡扶桑,勘察在日本留存的唐招提寺、建長寺、淺草寺等著名唐宋風格建筑。通過改良與創新,沿用到自己所承建的項目之中。
黃德節有一個信念,我國古建筑的輝煌,是每一代勞動人民都充分運用自己的智慧所創造出來的。作為當代工匠,也一定要傳承古建筑的建筑理念和科學依據,建造起讓后人倍感驕傲的建筑,讓我們悠久的民族工藝和歷史文化再輝煌數百上千年。(記者 潘沈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