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頂烈日,大汗淋漓,勝哥卻不以為意。他沿小路繞到后山,直奔林間一處雞棚,躬身拿起喂水器,幾十只毛色油亮的雞圍住他蹦跳不停?!拔闺u喝水要仔細,昨天剩的,不能再喝?!眲俑绱蟛阶叩绞冻鏊冢阉畨劁滔磶妆楹蠼訚M山泉,返身急行放回原處。
這是廣東河源市和平縣塘角村鼎鼎有名的養雞場。而“場主”陳煥勝則成了全村貧困戶勤勞致富的榜樣。
地處九連山區東麓的和平縣,聯絡閩廣,帶控龍南、安遠,是深具嶺南特色的純客家居住地。這里山光水色輝映,頭冠“陽明古郡”之美譽,卻因地處偏遠交通不便等,域內245條行政村(居)有42條是省定貧困村。
陳煥勝即是其中之一。與和平縣所有貧困人員一樣,他現在可以很自豪地說:“我不再貧困,今后的目標是和鄉親們一道奔小康!”
記者了解到,多年來,在深圳市福田區的支持和幫扶下,在全縣各級領導干部的共同努力下,和平縣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尤其是2019年10月深圳福田區和河源和平縣的點對點消費扶貧專線“福和直通車”啟動以來,喜人銷售成果有效地促進了產業發展長效模式的構建。2019年底,全縣建檔立卡貧困戶5015戶12749人全部達到脫貧標準,42條省定貧困村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至1.76萬元。
工人在星聯村蔬菜大棚基地務工。(攝影:王飛)
脫貧攻堅收官之年,和平縣隨處可見改變。
在星聯村,山林曠野間,荒地變良田。喜笑顏開的賴志和正在趕收花生,干勁十足的賴建工為即將入住的鵪鶉整理籠棚;下澗村,扶貧車間機器隆隆,低保戶黃志澤有了意想不到的就業機會。橫跨山山水水,連接和平和福田;種養基地里,返鄉游子全力以赴,與當地政府及扶貧干部一道探索和實踐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
鄉村振興的長卷,在和平縣徐徐展開。眾多昔日如勝哥一樣的貧困戶正暢享未來,擁抱明天。
勝哥的自強自立
“吃過苦的人,懂得珍惜和感恩”
48歲的陳煥勝個頭不高,身體健碩,即使趿著拖鞋走山道,也是來去帶風?!叭绻銕啄昵耙娢?,可不是今天這樣?!彼呑哌呎f。
來自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的駐公白鎮塘角村第一書記景創杰告訴記者,陳煥勝的愛人多年前罹患重癥,雖傾盡所有挽救,但她最終還是撒手人寰。陳煥勝有過低落:“不想出門,也不想跟同學、親友走動,覺得自卑,沒有機會再次證明自己?!?016年6月,得知村里扶貧項目可以扶持貧困戶,他決定“搏一把”。
駐村工作隊為陳煥勝申請貼息貸款建了養雞場。(攝影:王飛)
駐村工作隊為陳煥勝申請貼息貸款建造養雞場,并引入廣東溫氏食品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發放免費雞苗和飼料,扶持他打“翻身仗”。陳煥勝說:“我借了一大筆錢,建了1400多平方米的養殖基地,當時心里只一個念想——不是家庭變故,我不會是貧困戶,現在有機會給我,我就要做大、做好,摘掉貧困戶的帽子。”
陳煥勝領回第一批雞苗1.5萬只,“只要肯干,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陳煥勝告訴記者,第一年與公司結算,他就有接近十萬元的收入,這令他斗志更昂揚。
然而想擴建養雞場并不容易,“前兩年的收入,多數還是還債。”他描述自己的心情,用最樸素的言語——知恩圖報,“我身無分文的時候,有人見到我繞著走,也有人借錢支持。賺到錢,最先要做的是償還這一份情義。”奮斗3年,舊債得償,擴建雞場的心愿今年才得以實現。
“這是水簾墻,給雞降溫。”他走在最前,在半山腰剛剛建起的雞舍里進進出出,指著新舍內的設備認真介紹,“除了水簾墻和空氣自動化設備,其他水泥磚瓦都是賒欠的,我有能力還?!彼麑ψ约旱酿B雞場信心百倍,“所有脫貧攻堅的利好政策,景書記都能及時幫我跟進。我不是一個人,我也不會辜負身邊每一個人。吃過苦的人,懂得珍惜和感恩?!?/p>
陳煥勝不再回避親友間的交往,讓他感動的是,村里很多年輕人,跟著景創杰叫他“勝哥”,“我不會再自卑了,一切順利的話,年底就能還清擴建雞場的外債。到明年,掙多少錢都是自己的!”
花姐的花樣人生
“苦盡甘來,我要感謝黨和政府”
在塘角村,同為貧困戶的花姐,與勝哥享有一樣的盛名。
7月21日下午,塘角村一間占地3畝多的溫室大棚里,52歲的曾秀花和妹妹一蹲一坐,在盆栽的綠海中整理澳洲蕨。提及往事,花姐感嘆:“如果不是扶貧干部和家里的姊妹幫手拉一把,我真不知能不能撐到今天,有沒有福氣過現在的好日子?!?/p>
52歲的曾秀花和妹妹在整理澳洲蕨。(攝影:王飛)
曾秀花有三個孩子,2010年,她最疼愛的長子突發精神疾病,靠種田養家的夫妻倆一下沒了主張。兒子需要長年治療,其他兩個孩子還要讀書。“大兒子突然發病,就像天塌下來一樣?!?017年,扶貧工作隊投入64萬元資金獎補20戶貧困戶發展散種散養的同時,投入63.2萬元支持22戶貧困戶入股和平縣德福農業有限公司,曾秀花名列其中。2017年5月,姐妹倆與公司簽約播下花苗,精心護理半年后,獲得12萬元收益。
“那么一大筆錢,我簡直不敢相信?!迸c合伙人分配后,兩姐妹每人拿到了4萬多元。“不曬太陽不淋雨,在大棚里養花就有穩定收入,我們都好開心。”姐妹倆更加勤苦,3年過去,她們不再為生活擔憂,“以前幾年不敢買件新衣服,現在常有新衣穿?!?/p>
已讀完大學順利就業的女兒,也常捎帶衣物給花姐。她滿臉幸福地說,孩子懂事會寄錢給家里。盡管大兒子仍住院治療,但醫療有保障,家庭經濟狀況一天比一天好,“都是黨和國家的政策好,苦盡甘來,我要感謝黨和政府?!?/p>
盆栽花卉產業實現了農戶發展和當地龍頭企業發展的雙贏。記者了解到,自從2017年通過“公司+基地+農戶”模式參與德福公司花卉種植,花姐的收入年年增長,2019年已達到6萬元。
可見的效益,可見的幸福,激發著更多貧困戶的內生動力。如今的公白鎮,許多貧困戶像花姐一樣承包溫室擺弄盆栽,他們的收入逐年增加,幸福感和獲得感與日俱增,“家鄉越變越美,回鄉創業的人也越來越多,產業、人才、文化、生態,包括基層組織,都在同步振興?!睂π佬老驑s的村落,一位和平縣扶貧干部如是描述。
賴翔送的心心念念
“把握時機,成就自己也反哺鄉親”
賴翔送有心弘青州醇于世。(攝影:王飛)
賴翔送就是反哺家鄉的和平人。
青州鎮星聯村,地處粵東北的九連山腹地,山高林密,地勢險峻,村周圍部分高山達600米以上,復雜多樣的地貌孕育了獨特的氣候條件、豐富的山地資源和優良的生態環境?!拔覀冇米詈玫纳饺勛畲嫉目图颐拙?,世代相傳的手藝、獨一無二?!豹毾砩系壬饺?,開設廠房釀造客家米酒的賴翔送胸懷大志。這位55歲的返鄉人士曾在廣州經營機電配件,有商鋪、有分銷網,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但我有心結——看不到自己的家鄉也能和外邊的世界同步,非常不甘?!?/p>
2017年,脫貧攻堅戰穩步推進,賴翔送回到星聯村,想盡微薄之力,弘青州醇于世。“青州醇養在深山無人識,不僅是星聯村的損失,也是村外人的遺憾?!鄙钲谑懈L飬^建設工程質量監督站派駐星聯村第一書記許燕華,來到星聯村已經一年多,對青州醇有十足信心。是年,在當地政府和工作隊的協調下,賴翔送夙愿得償,在生養他的家鄉開起釀酒廠。
用心做事,傾情反哺。三年來,賴翔送與工匠們釀造出十萬斤飄香青州醇,封存山腰陰涼倉庫,等待未來希望?!搬劸迫玷T劍,要好鋼好鐵好火候,不著急?!贝┻^狹長走道,一一撫過壇頂封標,他說,在星聯村做事,靠的是黨和國家脫貧攻堅的決心和力度。賴翔送的愿望是在年內擴大生產,讓在廠區務工的貧困戶得到更多實惠,“把握時機,成就自己也反哺鄉親?!彼f,近期的目標是儲酒2萬斤,將來接受市場檢驗,讓每一口醇香美酒,都帶給貧困鄉親一份收入和溫情。
福和直通車展廳內,一位工作人員正在展示來自貧困村的醒獅作品。(攝影:王飛)
事實上,市場對青州醇的檢驗早已開始。
“2019年10月河源市和平縣‘福和直通車’啟動至今,訂單金額已近兩千萬。”工作人員笑容可掬,她講起河源土雞、盆栽、腐竹、茶樹菇、土茯苓,還有來自青州鎮星聯村的青州醇在消費者中“圈粉”的故事。琳瑯滿目的扶貧產品擺滿貨架,每一處都是“好風憑借力”的勵志敘事。
“福和直通車”是專注于深圳福田區和河源和平縣的消費扶貧專線,精準對接福和兩地。負責運營“直通車”的深圳鴻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點對點的銷售成果喜人。從2019年11月到今年6月,平臺已囊括和平縣42條貧困村農產品,銷售總額超過402萬元。更可貴的是,消費扶貧平臺在全省首創消費返還模式,將通過專屬端口消費總金額的10%作為產業基金返還給對應村,以銷促產,構建產業發展長效模式。
拓展市場打通銷路的深圳鴻濟公司與和平縣的緣分起于禮士鎮下澗村。
農企的應時發展
手把手培訓技術,貧困戶有了“田保姆”
深圳鴻濟公司的“大本營”在和平縣禮士鎮下澗村。這家農企如今已覆蓋全縣十余條貧困村,有農科支撐,有專業團隊,有協力同步的扶貧工作隊,和向往美好生活的鄉民。天時、地利、人和,使得企業的產業在和平縣散葉開花。
下澗村荷花基地。(攝影:王飛)
“離家幾百米,就有了工作場地,我從沒想過可以在這么近的地方務工,有一份收入?!毕聺敬迥杲椎牡捅酎S志澤滿面春風。
禮士鎮下澗村地處偏遠,人均耕地面積少、缺乏支柱產業。2016年5月,深圳職業技術學院對口攜手下澗村,發揮高校人才、科技、校友等優勢,開啟了政校村企多方聯動的長效扶貧路徑——“企業+合作社+農戶”精準扶貧模式。
2016年底,下澗村引入深圳鴻濟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參與精準扶貧工作。該公司在下澗村投資近4000萬元,承包荒地、山地分3期建成占地1000畝現代觀光農業園,集生產、研發、示范、推廣、培訓、體驗等多功能于一體的高標準現代化觀光休閑農業園區。技術人員走進田間地頭,手把手進行技術培訓,示范種植和普及農業技術,讓貧困戶種植有了“田保姆”。
公司與扶貧工作隊精誠協作,鼓勵農戶入股分紅,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形成特色生態養殖產業園、無公害綠色蔬菜產業園、特色水果產業園、鄉村體驗園等“四園”與創新科技研發中心、示范帶動基地的總體布局,與當地合作社和貧困村民合作發展種植、養殖和鄉村體驗等產業,不僅帶動當地人就近就業,也吸引了一大批返鄉創業者,37歲的外嫁女黃素珍便是其中之一。
貧困戶在返鄉創業者帶領下過上好日子。(攝影:王飛)
“我的理想是做成完整的白蓮產業鏈,從新鮮蓮子,到蓮心干貨,再及堆肥廠……一二三產業齊全?!摈詈诘狞S素珍信心滿滿,她篤信,帶領家鄉的貧困戶發家致富,過上好日子,是游子的初心不改,也是往后必然的結果。
“這是最好的時代,很幸運,我能參與其中?!彼⑿?,“我和我的鄉親們,正在走向小康?!?/p>
(作者單位:廣東新快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