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一代代佛山人的努力奮斗,佛山交通路網不斷完善,交通工具升級換代,人們的出行方式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奔向小康的路上,佛山人的出行方式也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三轉一響”自行車:“搖號”購買的“奢侈品”
所謂“三轉一響”,是20世紀60、70年代家庭生活中的“奢侈品”,即單車(自行車)、手表、衣車(縫紉機)和收音機,而自行車,可謂最高級的交通工具。
1969年,佛山市民騎單車留影于西樵山白云洞風景區,當時能有一輛28寸雙通鳳凰牌單車,相當難得。(來源:唐泳茵供圖)
在當時,一輛自行車的售價相當于普通工人將近半年的工資,再加上實行計劃經濟,自行車必須憑票購買,可謂“一票難求”。不但一般百姓無法輕易擁有,甚至大部分公共機構、企業單位也難有一輛。
到了80年代中期,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自行車的生產發生了巨大變化,不但數量大為增加,其品牌也不再局限于老三樣(飛鴿、永久、鳳凰),各種樣式、型號的自行車滿足了不同層次消費者的需求。慢慢地,越來越多佛山人騎上了自行車。
“搏一搏”,單車變摩托車:佛山,摩托車之城
80年代,居民家庭出行以自行車為主,小部分富裕家庭才有摩托車。在當時,一般群眾月薪為100多元,一臺摩托車的價格需要幾千元甚至上萬元。1985年開始統計家庭耐用消費品時,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自行車234輛,擁有摩托車3輛。
步入90年代,隨著經濟進一步復蘇,佛山人收入水平開始快速提升。1990年,佛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消費支出雙雙突破3000元大關,萬元級的摩托車加快進入城鎮普通家庭,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摩托車7輛,1991年進一步增加到12輛,人均交通通信支出突破100元。
2007年,自行車不再作為居民家庭耐用消費品統計。同一年,佛山摩托車保有量超過200萬輛,全國第一,號稱“摩托車之城”。
除了市民擁有摩托車數量第一外,佛山還擁有中國最早的專業摩托車生產企業“佛斯弟”。
“佛斯弟”摩托車(來源:佛山市檔案館供圖)
兩個輪到四個輪:汽車普及尋常百姓家
90年代,汽車開始出現在佛山的馬路上,但1999年以前,佛山城鎮居民交通工具實現“單車變摩托”,擁有汽車的家庭還是少數。
2000年,佛山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首破萬元大關,汽車也開始加速進入普通居民家庭。
2000年,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小汽車2輛;2005年首次超過10輛,達11輛;2016年底,佛山成為全國第18個汽車保有量突破200萬輛的城市,至2017年,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汽車74.3輛。
綠色出行新時代:軌道交通跨城際,共享交通路通
2010年,廣佛地鐵正式開通試運營,標志著佛山進入軌道交通時代。目前5個軌道交通項目正加快建設,包括佛山地鐵2號線1期、佛山地鐵3號線、廣州地鐵7號線一期西延佛山順德段、佛山南海新交通試驗段以及佛山高明有軌電車示范線。
佛山地鐵2號線的建設已進入關鍵倒計時階段,預計2021年9月實現載客試運營。(來源:佛山新聞網供圖)
黨的十八大以來,佛山逐漸進入綠色出行新時代。佛山大力推進地鐵線路網的規劃和修編,公交和地鐵出行將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首選。共享單車、共享電單車、共享汽車也相繼進入佛山人的視線中。
佛山交通事業百花齊放,地鐵、快速公交專用道、有軌電車、共享交通工具快速發展,大大方便了市民出行。
從自行車出行到綠色出行新時代,交通工具的變化見證了佛山這座城市的發展,也帶動了城市的騰飛,把佛山人的夢想延伸到更遠的未來……
作者單位:佛山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