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網年久失修、損毀嚴重;地面道路坑坑洼洼、污水橫流;樓房外立面“毀容”、“牛皮蘚”肆意張貼;天空被密集凌亂的電線遮擋,垂落的斷線讓村民小心翼翼。
很難想象,這是一年前的韶關武江區津頭嶺村。位于該區怡華路與新民路之間的津頭嶺村,是西河鎮前進村委管轄的自然村。如今的它經過“整容”后,煥然一新。寬闊整潔的路面,簡明干凈的樓群,富有生機的綠化……這一切得益于韶關市武江區居民區實施封閉式管理提升工作。
今年以來,韶關對市轄三區無物業小區、城中村、城鄉接合部等開放或半開放式居民區實施封閉式管理提升。4月份,韶關市武江區委區政府出臺《關于開放或半開放式居民區封閉式管理規范化建設工作的工作方案》,為全面推進這項工作提供了專業指引。隨著全區一批試點小區的封閉式管理提升成效逐漸顯現,“小切口”帶來了群眾居住環境的大提升,一批顏值高、氣質佳的“新”小區應運而生。
多元共治管理,千余名機關黨員干部下沉基層
據了解,為解決管理組織缺位問題,武江區、鎮(街)兩級成立創新社會治理工作領導小組,充分發揮支部“堡壘聚合”作用,選派41名區直部門一把手到社區(城中村)兼任第一書記。1755名機關黨員干部下沉到村、社區,與社區干部一起推進小區管理提升工作。
起初,津頭嶺村的村民對小區管理提升工作不太理解。“習慣了開放式小區的氛圍,一下子變成封閉式管理,會有困難,我們必須先聽聽居民的意見,做好系統細致規劃,給居民區管理提升‘畫好像’。”武江區西河鎮黨委書記吳韶華說。為了加深村民對工作的認識,最大程度爭取他們的理解和支持,武江區、鎮、村、企黨員干部職工組成4支宣傳隊伍,召集村民代表開會協調,深入走訪村民,挨家挨戶為他們答疑解惑,征集了大量的改造意見和想法。
拖拉機廠小區建立的“街坊議事堂”機制,也為居民商議公共事務提供有效的平臺。據了解,韶關拖拉機廠以前是韶關的明星企業,2004年企業破產后,拖拉機廠宿舍區便處于無人管理狀態。樓體老化、路面坑洼、衛生臟亂、停車失序等問題長期困擾小區居民。尤其是違規搭建等無序行為非常嚴重,公共空間被嚴重擠占。
據介紹,該小區居民多為下崗職工,讓物業管理企業進駐意愿不強,最初由武江區屬國企暫為代管。后來,居民們到街坊議事堂商議引進物業事宜,最后順利引進物業公司對小區進行規范化管理?!白h事堂就是我們街坊商量大事小情的地方,有不同意見大家都可以心平氣和地拿出來討論,小區就是咱們自己家,小區的事就是咱們的家事,自己的家事自己管好,我覺得非常好!”居民李阿姨說道。武江區致力搭建共商共治平臺,注重發揮多元治理作用,依托每個小區“街坊議事堂”這一平臺,建立起黨小組與居民代表共商共治機制,根據民眾的不同意愿實施無物業小區管理工作。
先封閉后提升,深入改造“硬件”煥新顏
開放式居民區封閉式管理,是不是簡單進行物理封閉就可以了?這些是居民最關心的問題。就拿津頭嶺村來說,地處城市中心,大道小巷“四通八達”,如果單純只是簡單圍閉,不僅不利用交通出行便利,更容易激發群眾不支持不理解。因此,對開放式居民區實行“封閉”式管理,不僅要為居民環境拴上“安全鎖”,也要給居民生活按下“便捷鍵”。
據了解,津頭嶺開展“三線整治”(即電力線、通信線、有線電視線)行動,對房屋外立面進行改造提升,共計清洗外立面10000㎡,完成油漆改造10250㎡;完成村中巷道“白改黑”工程,共計改造村道568米;對地下排水排污管網進行修繕,維護管網設施長達754米。系列改造改變了村中道路坑坑洼洼、污水橫流的狀況,還給了村民寬敞平整、干凈美觀的村道,使津頭嶺村的整體村容村貌向善向好轉變。
拖拉機廠小區在硬件上,以排水、排污、供水、燃氣、消防、“三線”整治為重點。整治地下管網實現雨污分流,接入了管道燃氣12棟、消防栓6個,規劃了停車位39個、消防通道1條、電動車充電樁44個,增設微型消防站1個。拖拉機廠宿舍拆除柴房、鐵皮屋等違建3050平米,并利用新空間增設停車位和休憩場地。
在拖拉機廠小區生活了數十年的居民表示,在改造提升后,有清潔工打掃衛生,保安24小時巡邏,各方面都得到了改善。“現在越來越像一個規范化小區了,不僅看起來整潔美觀,住起來也舒服多了?!本用裢醪袊@道。
資料顯示,武江區重點開展違建整治行動,共計拆除各類違建1.73萬平米。通過政府獎補和引入公司,有效地改造了排水排污系統。第一批3個試點完成了4300平方米的硬底化工程及近9000平方米的“白改黑”工程,一體推進管道煤氣“一戶一表”、電動車“停車+充電”、微型消防站、防盜網整治等建設改造。“地下”“地上”“空中”得到全面整治。
公共服務歸位,升級“軟件”共創平安和諧小區
“硬件”的提升改造少不了配套“軟件”的升級。為解決村中事務管理落后、公共服務缺失的問題,津頭嶺村引進有物業管理經驗的企業,開展物業管理工作。據介紹,物業公司采用安保人員“定點站崗+流動巡邏”雙保障制度,全村3個崗亭的保安24小時在崗。他們負責對外來車輛、人員進行核實登記;負責定期檢測、維護和保養村內的消防設備。
為將兩千多名流動人口管起來、管好來,津頭嶺村采用外來流動人員智能化管理。西河鎮牽頭,聯合區稅務局(掛點單位)、區公安分局、前進村“兩委”、企業黨員等組成工作組,利用中午和晚上的時間進村開展“敲門”行動,全面采集外來流動人員身份、人臉信息,建立完善數據庫。
拖拉機廠小區安裝的人臉智能識別門禁系統,可以根據小區各出入口人臉門禁的識別數據,查詢小區居民進出記錄,更便捷地掌握居民出入信息。據了解,該小區一共安裝了4套人臉識別門禁、1套車輛自動識別道閘和63套攝像監控設備,實現出入智能化管理。這套人臉識別門禁正是智慧武江平安居智感小區系統的標配。該系統已實現公安、消防、衛健、應急等部門聯動的數據共享。
韶關武江通過積極探索“1+6+3”武江特色改造模式,即建立健全1個黨建引領的管理組織,提升排污、排水、供水、燃氣、消防設施、三線整治等6個方面建設水平,開展聯防平安小區、整潔衛生小區、和諧鄰里小區3個創建,通過封閉式管理提升不斷提高武江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網格化”疫情防控,重視公共衛生應急處置
“報告應急處置組,經調查核實,拖拉機廠宿舍小區兩名人員均有發燒,體溫分別是……”近日,武江區居民生活小區舉行了一次特殊的演練。通過本次突發疫情的應急處置演練,小區可以提升對應急預案熟悉程度,指導和規范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應急處置工作。
這是武江區著力提升居民生活小區公共衛生服務能力的縮影。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社區作為社會治理的基本單元,是控制疫情蔓延的第一關口。大部分老舊小區由于缺乏封閉管理,配套設施落后,人員流動性大,容易造成管理漏洞,給疫情防控帶來不小難度。對小區進行封閉式管理,既能立足當前突出“應急管”,也能著眼未來兼顧“長遠管”。武江區啟用了疫情防控“網格化”工作,一方面抓好有物業管理的小區,一方面通過“封住口、卡住點、看住門、控住面”抓好無物業小區和開放式小區,的封閉式管理。充分發揮樓長、網格員、老黨員、志愿者等,一路口一專崗、一樓棟一小組,做好重點人員和流動人員防控管理,筑牢社區、小區、樓棟三道防線。
疫情防控十分關鍵,公共衛生環境整治同樣受到重視。近日,武江區組織廣大黨員干部志愿者深入網格轄區,開展的“周五公共衛生日”愛國衛生環境整治行動。全區范圍內組織起來的各社區黨員干部志愿者,分別在亨泰路物資局宿舍、合成氨廠宿舍、織布廠宿舍等地,清理各衛生死角的居民丟棄的生活垃圾、家私家具以及建筑垃圾。
據悉,該區把愛國衛生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通過結合“周五公共衛生日”和在職黨員到社區報到開展愛國衛生環境整治行動,著力解決突出衛生問題,明顯改善全區人居環境。
南方日報記者 唐音 見習記者 葉志強 通訊員 楊長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