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保文清晰地記得,5年前的仲春,他第一次來到雷州市符處村時——狹窄的村道上雜草叢生,殘垣斷壁間污水橫流。
如今的符處村,紫薇花、黃花風鈴木在硬底化的村道旁隨風搖曳,法治公園里人們閑庭信步,村中逾80棟新房訴說著日子的甜蜜。
一個月前,許保文獲評“全國脫貧攻堅先進個人”,說起符處村的變化,他說:“現在我都有點羨慕符處村民的生活了?!?/p>
挨家挨戶走訪群眾
符處村位于湛江雷州南渡河上游,下轄符處、赤坡、東山3條自然村,共有340戶2000余人,包括建檔立卡的貧困戶43戶、貧困人口159名,人多地少、交通落后、基礎設施薄弱、資金資源短缺,是典型的純農業貧困村。
初到符處村,身為駐村第一書記兼扶貧工作隊隊長的許保文便挨家挨戶走訪,深入了解各家困難與需求,全面摸清村里情況。白天村民們去勞作,只有晚上才會回家,他便“5+2”“白+黑”地扎在村里。
越走訪,他越感到揪心,“每一家每一戶的問題不盡相同,但主要問題都與勞動力少、家里小孩多或生病、殘障有關?!?/p>
許保文隨即制定了村戶扶貧總體規劃和年度具體幫扶措施,聚焦重點貧困人員。身為湛江市財政局資產管理科科長,多年的經驗讓他對資產管理使用自有一套理念:“‘一村一策,一戶一法’,扶貧工作一定要精準,資產不能閑置,也不能低效率運轉?!?/p>
他勸說輟學少年返校,令適齡兒童九年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他將有勞動能力的殘障人士安排到村里開設的公益崗位上,幫助他們融入社會;他為村里人購買農村養老保險、合作醫療保險等,實現了“兩不愁三保障”。
村民生活得到保障,許保文便將眼光投至人居環境的改善上來。硬底化村道巷道、安裝環村路燈、建立村級衛生站、建設污水處理站、購入一體化凈水設備……他著力解決村民的出行難、看病難、飲水難等問題。與此同時,黨群服務中心、文化活動中心、法治公園、足球場、籃球場等也先后建了起來,“臟亂差”成為符處村的過去時。
轉移風險狠抓產業
在雷州,人們都知道“富硒番薯”與“高粉芋頭”是符處村響當當的招牌,但曾經的符處村幾乎只種植芋頭,產業結構單一,村民只能靠天吃飯。
“一個村莊要發展,一定要有產業,產業又必須因地制宜,順民心、合民意。”經過調研,許保文認為村中靠近南渡河的水田非常適合種植芋頭,而另一側的紅土地富含硒元素,是種植番薯的寶地。于是,他走訪供電部門引進高壓輸電線路,挖了水井,建好道路,帶頭把紅土地上的600畝桉樹林改造為高標準種植基地。
“盡管如此,農民對市場價格的影響力量還是很小,難以抵御風險。”為此,許保文建立起“基地+合作社+農戶”的生產模式,為村民提供“土地租金”和“勞務費用”雙重保障,每年還舉辦兩次貧困農民培訓班,激發貧困戶內生動力,使他們得以“旱澇保收”。
有了過硬的產品質量,“富硒番薯”“高粉芋頭”這兩種“湛江市扶貧明星產品”頻繁“亮相”于省、市脫貧攻堅扶貧產品展覽上,贏得眾多消費者青睞。2020年,“高粉芋頭”更是賣出了3—4元/斤的好價格,村民個個笑逐顏開。
如今,符處村的159名貧困人口于2019年底全部脫貧,2020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1.5萬元,就在不久前,符處村還獲得了“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稱號。
南方日報記者 林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