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臨近,新一輪消費高峰將至,一些不法分子也開始活躍起來,尤其是電信網絡詐騙開始進入高峰期。
“您在我店下的單已經確認收貨,加一下登記員號碼,送您早餐機一個(包郵)到家,次日結束。”家住廣州的羅女士收到了一條這樣的短信,但按照羅女士的說法,“這一個月太忙,根本沒空網購,近期也沒有接收任何快遞。”南都記者調查了解獲悉,“五一”前夕,不法分子通過電話、網絡和短信等方式編造虛假信息、設置騙局,對不少消費者實施遠程、非接觸式詐騙,而花樣百出的新技術新業態讓人稍有不慎就會落入騙子們精心布置的陷阱。
“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之前是電信詐騙,現在則擴展到電信網絡詐騙。今年電信網絡詐騙已占到全省刑事案件的30%,日常工作中,詐騙類型已經超過50種?!睆V東省公安廳新型犯罪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在4月28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透露,目前網絡貸款詐騙、網絡兼職刷單詐騙、冒充客服退款詐騙、網絡交友詐騙這四大類型的電信網絡詐騙最為猖狂。
新出行陷阱:航班改簽騙局
陳先生(化名)近日收到了一條自稱是航空公司發來的短信,稱其預訂的航班由于飛機故障取消了,要求陳先生撥打專線電話改簽或退票,且每位旅客有200元誤機補償。短信上留有航空公司客服電話,于是陳先生通過上面的電話與對方聯系。之后,“客服”告知陳先生要通過支付寶辦理退款,并提供一個支付寶賬號引誘陳先生按照提示操作,添加對方為好友,開通“親密付”功能。由于陳先生不了解親密付功能,所以并未對此產生懷疑,直到最后才發現自己支付寶被轉走近一萬元。
“五一”假期,不少消費者都安排了旅游計劃。根據航旅縱橫數據預測,五一假期期間(5月1日至5月5日)航班數(不包含計劃取消航班)預計將超過7萬個,較2020年同比增長103%,較2019年同期實際航班量增加11%。
有業內人士透露,在準備度假的同時,消費者可能對出游交通信息比較敏感,如果突然收到“航班改簽”的短信并提示“多退××元的機票款”,很容易被誘入圈套。“我就是按照短信提示撥打短信中400開頭的客服電話,一步步被騙子誘導,泄露自己的銀行卡信息,卡中積蓄被一掃而空?!标愊壬嘎丁?/p>
南都支招:首先,遇到類似信息,仔細甄別航空公司網站和客服電話,一般航空公司和票務平臺都會使用官方認證電話和消費者聯系,如果消費者認為電話號碼可疑,可以掛斷電話后,通過票務公司提供的官方電話主動和對方取得聯系,詢問相關業務辦理情況。不要輕信陌生電話、短信,不要隨意點擊不明鏈接。如果對方索要消費者銀行卡等個人信息時,應對此保持足夠的警覺,不要因為貪小利而上當。其次,消費者在購買機票時,一定要認準正規、有資質、有固定營業場所的代理商。
小心Wi-Fi釣魚詐騙
王小姐(化名)向南都記者透露,她不久前使用了公共場所的Wi-Fi后電腦被黑客入侵,在U盾、銀行卡均未丟失的情況下,網銀被他人在數天內盜刷幾十次損失了數萬元,同時手機也被黑客做了手腳,接受消費提醒短信的功能被屏蔽,因此所發生的幾十次交易她根本沒收到任何短信提示。
“五一”假期,大家出門旅游為了節約流量,往往選擇蹭網。很多人進入酒店、餐館、商場等公共場所后也習慣先打開Wi-Fi功能,看一下是否有免費的Wi-Fi信號。殊不知這些免費Wi-Fi的背后很可能蹲著黑客,以同名Wi-Fi形式誘騙你接入他搭設的虛擬Wi-Fi網絡,并可以輕松控制你的手機,然后盜取手機上的銀行賬號密碼、手機支付短信、照片、視頻等各種信息。
南都支招:出外旅游時,關閉手機自動連接Wi-Fi的功能。在陌生場所不要連接未知的Wi-Fi,不要見“碼”就掃,不要掃來源不明的二維碼,掃二維碼前應核實其來源,在手機上安裝防病毒安全軟件,保護好個人隱私。在未知的Wi-Fi信號下不要輸入微信、銀行卡、支付寶等密碼。
“ETC異常”也可能是騙局
孔先生近日收到一條顯示為“廣東交管”的短信,說他的ETC卡即將失效,要在24小時內進入網站補錄信息。他點擊了短信里的鏈接,并根據網頁的指引操作輸入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銀行卡號、密碼和驗證碼。不久后,他收到銀行的扣款信息,銀行卡被分三次轉走了近4000元。
根據央視日前報道顯示,廣東交警近日已接到數起“IC、ETC異常”詐騙的報案,“通知單位”的名義也五花八門,駕駛人被騙金額幾千元至兩萬元不等。據悉,短信里的鏈接是詐騙分子的釣魚平臺,只要輸入信息,對方即可同步獲取,當詐騙分子同時獲取驗證碼后,就會進行轉賬操作。
南都支招:對于不明號碼發送的短信內容,需提高警惕加以鑒別。值得注意的是,車輛ETC標簽一般不會失效,失效后也不會發短信提示。收到相關業務短信后,可撥打全國統一交管服務熱線電話12123或到銀行營業網點核實短信內容真偽。
如果短信中含有鏈接,請認準官方信息,千萬不要隨意點擊,也不要撥打短信中的陌生電話。線上辦理業務認準官方網站,涉及重要個人信息、銀行卡信息輸入,特別是要求填寫銀行卡密碼和驗證碼時,要多留個心眼。
境外電信詐騙也頻發
中國駐瑞典大使館日前發布提醒公告,稱瑞典近期發生多起中國同胞遭遇電話詐騙的案件。不法分子冒充使領館、快遞公司、國內公檢法機關的電話號碼,以身份證件過期、有快件未領取、涉嫌違法案件等緣由,誘導同胞提供銀行賬戶信息。
南都記者注意到,連日來,中國駐比利時使館、中國駐日本大使館、中國駐法國大使館、中國駐西班牙大使館、中國駐盧森堡大使館、中國駐泰國大使館等近期也陸續發文,稱駐外使領館和國內政府機關不會以電話方式通知中國同胞有案件需要處理,不要輕信任何以中國駐外使領館名義索取銀行卡等個人財務信息、要求轉賬或匯款的電話。
南都支招:如果接到聲稱“參與跨國洗錢案”、“護照被冒用”、“當事人沒有向使館上報健康狀況”等花樣百出的可疑電話,請馬上掛斷,切勿向陌生人透露自己的身份證件、銀行賬戶等個人信息。如發現被騙,請立即通知相關銀行凍結轉賬匯款,并向當地警方和國內公安機關報案,盡最大努力挽回損失。當事人無法直接向國內公安機關報案的,可委托國內親屬或律師報案。
記者手記
這四類人群最容易被套路
4月28日,廣東省政府新聞辦公室在廣東省公安廳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廣東省公安廳新型犯罪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透露,目前網絡詐騙占到詐騙的80%,其中網絡貸款詐騙占比30%,網絡兼職刷單詐騙占比超過17%,網絡交友詐騙達到14%。“最近新冒出來的冒充客服的退款詐騙也突然多了起來,占比達到了11.9%。上述四類詐騙是近期反饋比較多的類型。”
南都記者采訪了解到,目前,電信網絡詐騙的受騙人群主要包括四大類:大學生、城市外來務工人員、老年人及農村地區人群。在絕大部分受騙人中,貪小便宜是最容易被利用的因素;此外,利用人們的恐懼心理也是不法分子常用的套路。
從2020年10月開始,公安部會同工信部、人民銀行、最高法、最高檢和三大電信運營商聯合開展“斷卡”行動。南都記者獲悉近日“國家反詐中心”App已經正式上線,蘋果、安卓手機均可以在應用商店搜索下載。廣東移動也告訴南都記者,自開展“斷卡”行動以來,廣東移動月均發送警示類預警短彩信5609萬條、攔截各類詐騙及不良呼叫1890萬次、加黑詐騙國際號碼915萬個。
“公安機關今年破獲的電信網絡詐騙6416起,抓獲嫌疑人7997人,比去年同期上升12.48%和95.81%。”廣東省公安廳新型犯罪研究中心有關負責人透露,省市兩級的反詐中心累計勸阻潛在受害者401萬名,累計封停的涉案電話49萬個。在銀行的配合下,止付的涉案銀行賬戶10萬余個,止付的贓款32.6億元。今年公安機關為全省330位本地事主返還資金2400余萬元。
采寫:南都記者 孔學劭
策劃/統籌:甄芹 田愛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