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根植千年文脈,培育“忠善”新人

            老校名片

            學校:廣州市第十三中學

            創辦時間:1902年

            地址:廣州市文德北路83號(高中部);廣州市北京路禺山路14號(初中部)

            校訓:為國力學

            夏日的午后,在廣州市第十三中學(下稱“十三中”)高中部的一處小廣場上,同學們正趁著午休時間打羽毛球、踢毽子,好不熱鬧。而這正是百年學府的生機所在。

            十三中始建于1902年,前身是私立教忠學堂,康有為曾任學校的第一任教員,而中國民主革命家朱執信是該校的第一屆學生。一個多世紀以來,十三中幾經風雨,現已成為一間擁有高中部和初中部兩個校區、近1700名學生的“廣東省一級學?!?。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

            回首百年,十三中人秉承“為國力學”校訓,把“辦一所環境優雅,校風淳正,師資優異,質量過硬,有鮮明育人特色和先進教育發展模式的南粵一流的優質品牌學校”作為新的發展目標和定位。

            “‘忠善’精神在十三中人身上傳承。隨著時代發展,‘忠善’精神也有了新的闡述?!笔行iL王達慧說,“忠是忠誠于國家、黨和人民,善是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德行。學校希望培養品德健全、身體健康,能為國、為家、為社會作出貢獻的高素質人才?!?/p>

            廣府學宮原址上的百年老校

            走進位于廣州市中心的文德路,臨街的文房四寶和字畫商鋪勾勒出其獨特的歷史遺韻。文德路也因此被譽為與北京琉璃廠、上海城隍廟和南京夫子廟齊名的文化街。

            沿著文德路前行,可一覽千年廣州的文化脈絡:向東行有萬木草堂、番禺學宮和廣州貢院;向西行有大、小馬站的書院群;南行則是孫中山文獻館和南園詩社。文德路一帶還有秉政祠、鳳和書院舊址。而十三中就坐落在宋代到清代嶺南儒學教育圣地——廣府學宮的原址上。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校園一角。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校園一角。

            1902年(清光緒二十八年),“廢科舉、興學堂”之風正盛,先賢們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目標,在廣州創辦了私立教忠學堂。

            建校之初,創校先賢汪兆銓根據《孟子滕文公》所載提出了“教人以善者,謂之忠”的辦學思想。此后,曾兩度任教忠學堂校長的金曾澄將“為國力學”作為學校育人之根本,目標正是培養在思想道德價值觀層面“忠誠樂善”,在知識技能方法論層面“博聞尚學”的“德才兼備”之才。

            學校開辦后,名人云集、英才輩出??涤袨樵鴵螌W校的第一任教員,中國民主革命家朱執信是學校的第一屆學生,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抗日志士丘逢甲也曾在這里學習。

            1906年,由于辦學思潮改變,學校改辦為初級師范,更名為教忠師范學堂。辛亥革命后,學校再度更名為教忠學校,并在1935年辦成一間有初中和高中的完全中學,學校發展進入“黃金時期”,規模之大可見一斑。

            “當時學校有3000多人,分為67個班?!蓖踹_慧說。

            1938年,在日本侵華戰爭的炮火之中,廣州的學校紛紛外遷。但教忠學校的負責人提出“城存與存、城亡與亡”的口號,誓與廣州城共存亡并堅持辦學。王慧達說,這個口號的提出體現了學校的精神,那就是忠于國家、忠于社會。

            廣州淪陷后,教忠學校被迫停辦,部分師生遷至澳門創辦分校,后在云浮市郁南縣連灘鎮設立分校招收內地學生。

            1946年,教忠學校在廣州復辦。新中國成立后,學校先后合并力行中學、萬川中學,并在1953年改為公立學校,定名為廣州市第十三中學。

            威武的學生國旗護衛隊。

            2006年,十三中與廣州市第三十九中合并,后在2010年與廣州市第二十五中合并。至此,歷經百年變遷的十三中進入新階段。

            現在,十三中擁有高中部和初中部兩個校區,建筑面積28023平方米,有教學班38個,在校學生1656人,教職工142人。

            與歷史對話,同時代同行

            從十三中高中部出發,向東走300米就是廣州的千年古道北京路。此外、嶺南金融博物館、書院街、農講所、廣州起義紀念館、廣州起義烈士陵園等嶺南文化和紅色文化場所都在步行可至范圍內。

            優越的地理條件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也被十三中很好地利用起來。5月12日中午,在嶺南金融博物館,初二(3)班的10名同學在德育處副主任越健鵬的帶領下開展了一次別開生面的課外研學。

            記者在現場看到,同學們在社工的指引下分成兩到三人的小組,根據任務單的要求在博物館內打卡,尋找特定的文物,回答相應的問題。

            近些年,只要一有時間,越健鵬便會帶著學生利用午休或課余時間到校外的文化場館參觀研學。他認為,學校的任務除了提升學生的學習成績,更重要的在于育人。

            廣州市第十三中學校內運動場。

            “學校面積比較小,校內空間有限,但周邊的資源豐富,可以說廣州2000多年的歷史文化就體現在這里。所以我們充分發掘這些資源,開展活動,增長學生的見識?!痹浇※i說。

            十三中辦公室副主任楊金婉介紹,目前學校和農講所、南越王宮博物館等周邊的文化場館簽署了相關協議,定點開展青年志愿服務。近幾年,十三中的學生志愿者們會在周末到場館為游客進行義務講解。結合重大節日,學校也會組織學生到場館內開展主題活動。

            “十三中處于廣州文脈的核心地帶,又是廣州學宮的所在地。我們通過浸潤式、體驗式課程,引領學子與歷史對話、同時代并行?!蓖踹_慧說。

            除了校外研學,一系列圍繞嶺南文化研發的校本課程也讓同學們多角度地領略廣府文化的魅力。比如《草木芳華》一課,就是將嶺南文化與語文課程中的美文鑒賞相結合,通過羊城四季常見的花卉,來展現城市的特點。

            高二(2)班學生楊和很喜歡一門名叫《粵府底蘊》的校本課程。他說,通過課后參與拍攝廣府文化相關的講解視頻,到場館參觀學習,他對于歷史科的學習興趣提升了,成績也進步了。

            思政課教師何敏娜也常在課堂上舉例,用身邊的文化地標引入,講述廣州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袄先齾^是廣州主城區,政治領域像市政府、教育局都在學校附近,文化領域有北京路。把知識點和學校的環境資源聯系起來,學生有親身體會,能增加他們對城市和國家的認同感?!?/p>

            經過多年不懈的文化熏陶和教育,王達慧也從學生身上看到了文化自信?!拔覀儗W生的本土情懷、文化自信還是很明顯的?!彼f,“學生以廣州為豪,對廣州文化充滿自信和熱愛,這和‘為國力學’的校訓是貼合的,通過本土熱愛去激發家國的熱愛?!?/p>

            南方日報記者 余嘉敏 實習生 譚可欣 楊光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作者信息標記有誤,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

            啊好深好硬快点用力视频_町村小夜子_漂亮华裔美眉跪着吃大洋全集_国产精品爽爽影院在线
            <strike id="rvrjv"><b id="rvrjv"></b></strike>

                  <address id="rvrjv"></address>

                    <form id="rvrjv"></form>

                      <noframes id="rvrjv">

                      <address id="rvrjv"></addres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