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對小區隔離居民需要的藥品一一記錄。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攝
■我在中高風險區·記者疫線日記
6月6日上午,廣船鶴園小區。寧靜的社區里,穿梭著防疫人員忙碌的身影。
陳莉舉著電話,在志愿者、醫護、保安間來回走動,遠遠看去,略顯焦急。今天,又有一箱醫藥單被收上來,陳莉把箱子拖到面前開始清點里面的單據,這些都是她今天要完成的任務——幫助社區居民采購清單上的藥品。
自5月26日起,廣船鶴園小區實施全員居家隔離,藥品如何確保供應?關鍵時刻,居委會專職干事陳莉主動承擔起社區居民“健康管家”的角色。
短短10多天里,她一個人為100多位街坊同時采購藥品。起初,居民們也有責怪,但她用熱心和堅持贏得了他們的信任。
“我不怕被誤解!”盡管她已做好心理準備。但采訪中,當一位老人突然進門對她說“謝謝”,陳莉仍控制不住流下眼淚。
堅守社區,守護居民健康
一摞摞文件袋溢出了紙箱,每個袋子里都是一沓記滿個人信息與藥品名錄的單據。如今,這些信息大部分已在陳莉的腦海里。嚴峻的疫情突襲,白鶴洞街的藥店都關了,多家醫院也相繼停診。陳莉想為街坊買點藥,但很難。
對于生活在疫情高風險地區的居民來說,健康是一個焦點話題。
排隊掛號、問診、繳費、取藥……全流程由陳莉一個人承擔?!熬游瘯还簿?個工作人員,大家都有屬于自己的任務,沒有人是不忙的。真的沒有辦法……”
藥品是通過珠江醫院采購的。陳莉說,每出去一次至少4小時,特別是到后來,100多個人的藥單,光掛號也要近1個小時。
陳莉說,疫情剛開始時,差不多每天只有10多個人有購藥需求,如今人數已經擴大到上百人了,藥品采購清單越堆越厚,采購品類也愈來愈雜。
“一個人和一百個人不單單是量的問題,人越多排列組合的方式越多,一百個人可以演化出幾百上千種藥品,這是指數增長?!标惱蛘f。
由于不理解她的工作流程,起初,常常會有居民抱怨甚至投訴她:“怎么這么慢還沒有藥?”面對疑問,她只能一遍遍地去解釋。
近日,得知社區醫院開通疫情期間購藥通道后,她松了口氣,終于不必再跑去珠江醫院拿藥了,不但節省自己的精力,也可以縮短鄰居們拿藥的時間。
她還通過廣藥集團藥品配送團隊,解決社區居民藥品的購買和配送問題。
家,是讓人安心的地方
在高風險封閉管控區內,陳莉每日往返于小區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之間,首先面臨的便是出行問題。
“每次拉著一大箱藥單出門,我都會提前向熱心的鄰居約車,請他們送我去社區醫院?!标惱蛐χf。因為防控,她無法進入醫院。
6月6日中午,陳莉像往常一樣,將裝滿藥單的紙箱放在醫院門口,上面用黑色簽字筆寫上“鶴園小區”幾個大字。在將單據送去醫院前,她將一個個居民的信息謄抄在一份表格里,以留存資料。
一般來說,上午送藥單,往往到晚間或第二天上午才能取藥。然而,這一來一回間卻不是總有人能夠接送她。遇到沒車的情況時,陳莉只能拖著沉甸甸的藥箱到馬路上去“攔車”?!肮珓哲?、私家車、摩托車……大家看我穿著志愿者背心,一個女人拉著這么滿滿的一箱東西,很多人都會停下來幫一把?!彼f。
藥箱送進小區后,陳莉依據小區中片、東片、西片三個片區取出來三個袋子,開始麻利地為取回來的藥品做片區分揀,完成之后,才讓志愿者們各自將它們送到居民家中。
一回生,二回熟。如今,大家都認識了這個居委會的普通職員,只要陳莉出現在小區里,就會有人上前咨詢,她也明顯感受到了一種被信任感。
恰巧,這份信任尤其體現在家住西三苑的一名71歲老人身上。老人姓陳,陳莉稱他為陳叔。在記者采訪期間,陳叔突然到來,見到陳莉的一瞬間,便緊緊拉著她的手說:“感謝你,我知道你們24小時為我們服務,十分不容易,真的謝謝你”。陳莉見狀,迅速接過病歷本,挽著陳叔胳膊,連連安慰:我立馬給你去拿藥。
原來陳叔患有心臟疾病,不久前才做完支架手術,急需藥品。聽到陳莉的許諾,老人陷入哽咽,幾秒鐘內,陳莉的情緒再也無法抑制,眼淚奪眶而出。
由于工作原因,陳莉知道很多老人的身體和生活境況。在她看來,為老人們做些事是應該的?!熬游瘯墓ぷ鞅緛砭褪乾嵥榈?、服務性的,但是民生無小事啊?!彼f。
家,是讓人安心的地方。忙碌過后,陳莉每晚見到父母時,這樣的感受尤其強烈。她說:“讓居民能夠安心在家抗疫,就一定要保障他們的吃喝用度。只有這樣,大家才會消除不安的情緒,我愿意擔起這個責任?!?/p>
南方日報記者 郎慧 朱紅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