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5月20日,溫金彩、邱石嬌、張容彩、黃桂容等人乘坐高速客輪來到珠海大萬山島,與島上的張桃妹、鄭金好、黃福妹、溫華照等人重聚在一起,拿出當年行醫的醫藥箱、老式血壓計、銀針等行頭,共同追憶那段難忘的崢嶸歲月。
50多年前,她們一邊手把漁網迎風逐浪捕魚,一邊背著藥箱為漁民治病,在大海上救死扶傷。她們被當地漁民稱為“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她們的足跡踏遍南海,還為外縣外省的漁民治病,因此也被稱為“南海十姐妹”。
“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部分人員回到珠海萬山島。(攝影:李建束)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全國掀起了培訓鄉村衛生員的熱潮。當時的駐島部隊和萬山公社從解決漁船出海漁民傷病員的急救,以及加強海防民兵建設和戰備需要出發,決定從水產站、糧站和萬山漁業大隊民兵隊伍中,抽調一批青年民兵組成衛生班。就這樣,溫金彩、布結英、張容彩等11名漁民青年(其中有兩名男青年)被派到部隊衛生隊參加衛生員培訓,成為漁船上的民兵衛生員,溫金彩成為第一任民兵衛生班班長。后來,全國把鄉村衛生員改叫“赤腳醫生”,溫金彩、布結英、張容彩、邱石嬌、溫帶娣、張桃妹、黃福妹、吳亞蘇、黃金妹、鄭金好成為第一批“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布結英任班長。
張容彩說,當年海島漁民以出海捕魚為主要生活來源,但由于海上自然環境惡劣,漁民在海上作業時經常發燒、感冒甚至發生意外事故,而有的漁船要到廣西、汕頭、海南等地漁場生產,有時要一兩個月才能回來。如果船上沒有醫生,發生意外時漁民就不能得到及時的處理和救護?!叭f山赤腳醫生十姐妹”讓漁民結束了多年缺醫少藥、出海遇上疾病工傷只能聽天由命的日子。
當年,萬山漁場漁民都知道“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在他們的心目中,每當在海上遇到傷病時,她們就是可以救命的人。據萬山島的老漁民們回憶,自從有了赤腳醫生,漁船不管在哪里生產,漁民都有醫療保障。
“有一次漁船上的輪機員被扳手打傷頭部,當場流血不止,我們及時止血、消毒,并縫上幾針包扎好,漁船仍繼續生產?!睆埲莶屎徒忝脗兓貞浧甬敃r海上救死扶傷的場面,仍歷歷在目。
從1965年組建民兵衛生班至1983年,不同批次的“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共有35人?!叭f山赤腳醫生十姐妹”的名字傳遍全國,中央新聞紀錄電影制片廠1974年還專程前來拍攝了“萬山十姐妹”專集,次年在全國播放。2020年9月,央視《國家記憶》欄目攝制組到萬山島拍攝赤腳醫生遍地開花之“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
溫金彩、邱石嬌、張容彩、溫帶娣、黃桂容、溫華照等人在上世紀七十年代先后入黨?!叭f山赤腳醫生十姐妹”退休后仍保持著原來的無私奉獻精神,積極投身社會的各項愛心活動,從參與關心下一代工作,到參與海島文化宣傳互動和志愿者活動,不斷傳遞“正能量”。
“多消毒、勤洗手,家里多通風,出門戴口罩,人多別去湊熱鬧……”2020年全民抗疫的緊張時期,每天一大早,“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中住在島上的鄭金好、張桃妹就來到萬山村黨群服務中心,和村委干部一起投入到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宣傳工作中。
在珠海市區的“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成員們也紛紛響應,通過電話積極聯系島外村民,捐贈口罩給村民,在拉家常中宣傳疫情防控知識,為村民提振信心,用點滴行動筑起村里疫情防控防線。
時至今日,古稀之年的“萬山赤腳醫生十姐妹”依舊發光發熱,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戰場上綻放風采。她們救死扶傷不畏艱辛、迎風逐浪為漁民服務的精神將在海島一直延續下去。
(作者單位:珠海傳媒集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