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再到新中國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一批又一批五邑籍報人和記者茁壯成長,他們以滿腔熱血投入新聞事業,以筆為戎揚正氣,飽蘸心血著華章,在新聞史上留下了深深的足跡。
沙飛:人民軍隊第一個專職新聞攝影記者
留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的
沙飛,原名司徒傳,開平縣赤坎人,1912年生。1931年高中畢業后,開始學攝影。

1937年,聶榮臻司令員把繳獲敵人的一臺德國魏爾脫照相機交給沙飛使用,同時任命他為軍區攝影記者。這樣,沙飛便成了人民軍隊及敵后抗日根據地第一位攝影記者。他拍攝的八路軍鐵騎通過平型關,八路軍在喜峰口戰斗,收復察南蔚縣,收復浮屠峪等,記錄了抗戰初期八路軍在敵后的戰績。

1938年6月,白求恩大夫來到晉察冀邊區,沙飛拍攝了白求恩大夫在戰火中堅持為我軍傷員動手術等許多珍貴鏡頭。后來,白求恩大夫在臨終前寫遺書,談到把他的“照相機給沙飛”。

1939年2月,晉察冀軍區政治部宣傳部設立新聞攝影科,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攝影事業中一個正式的機構,沙飛任科長。1942年5年2日,晉察冀畫報社正式宣布成立,沙飛被任命為報社主任(社長)。
吳有恒:原《羊城晚報》總編輯
吳有恒,恩平上凱崗村人。1936年,吳有恒到香港參加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華南區總部的工作,同年秋天,在香港參加了中國共產黨。1940年底,吳有恒到延安任中共黨務研究室研究員,后在中央黨校學習;1945年4月,出席黨的“七大”。1948年,吳有恒奉調到粵中區工作。1949年初,粵中縱隊成立,吳有恒被任命為司令員。他率領部隊創立了粵中游擊根據地,部隊也發展到一萬五千多人,有力地配合南下大軍解放粵中地區。

解放后,吳有恒歷任中共粵中地委書記、粵西區黨委秘書長、廣州市委秘書長、廣州市委書記。工作之余,當年從事地下工作和游擊斗爭的豐富經歷,總是浮現于吳有恒腦際,常常使他情懷激蕩。于是他創作了大型話劇《山鄉恩仇記》,并在廣州造紙廠演出。同時,他還寫了長篇小說《山鄉風云錄》,在《羊城晚報》連載。之后,由此改編的粵劇成為廣東的重點劇目。1963年,他寫了幾十篇雜文《榕蔭雜記》陸續在《羊城晚報》發表,顯示出在文藝創作上多方面的才華。

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吳有恒先后擔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廣東分會副主席、《羊城晚報》總編輯、中國民間文藝研究會廣東分會主席、廣東新聞學會會長等。
1980年,吳有恒出國訪問回來后,連續發表了《瑞士比利時觀感》等22篇散文。接著,他針砭時弊,又連續撰寫雜文《榕蔭續記》70多篇,在《羊城晚報》副刊發表,還先后發表歷史小說7篇,深受讀者歡迎。
吳冷西:曾任中共中央三大媒體“第一把手”
吳冷西,原名吳仕占,廣東新會古井鎮文樓村人,1919年出生?!熬乓话恕笔伦冎螅e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1年9月,他調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先后任國際版編輯、主編、國際部主任。1949年2月,吳冷西任新華社總社副總編輯。

新中國成立后,1949年10月吳冷西任新華社總編輯,1951年12月任新華社社長。1957年6月,他任《人民日報》總編輯兼新華社社長;1964年7月又兼任中共中央宣傳部副部長;1972年恢復在《人民日報》的工作。1980年4月,吳冷西任廣東省省委書記;1980年明至1982年4月間還兼任中央文獻研究室副主任;1982年4月任廣播電視部部長、黨組書記。他還曾任中華全國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團主席和第二、三、四屆理事會主席,中國廣播電視學會會長。
吳冷西主持《人民日報》工作時,聘請了一批知名作家任《人民日報》特約記者,并支持他們深入群眾,采寫報告文學作品,在報紙上發表。如方紀的長江行系列報告,郭小川的《小將們在挑戰》,徐遲的《哥德巴赫猜想》,黃鋼介紹李四光的長篇報告等等,均在全國產生了很大影響。
吳冷西領導新華社15年期間,不斷擴大、加強、完善和改進向中央領導提供情報信息的工作。除《參考消息》、《參考資料》和《內部參考》外,按時間順序還創新、改進了一些具體做法,推出了一日三參、國際內參、參考要聞。
許實:原《羊城晚報》總編輯
許實,筆名微音,祖籍開平月山,1919年出生。許實從事新聞工作60年,筆耕不輟。解放前,他先后在東江縱隊《前進報》、北江支隊《抗戰報》從事編輯、主編工作,在越南堤岸地下黨創辦的《中華報》撰寫社論。奉命回國后,他到中共中央聯絡部任研究員,不久即被送到馬列學院學習;學習后調到新華總社任廣東分社副社長,并一度擔任《南方日報》副總編輯。
1980年《羊城晚報》復刊后,許實先后擔任副總編輯、總編輯。他以“微音”為筆名,為《羊城晚報》頭版著名的新聞評論專欄《街談巷議》撰寫評論長達23年。

這些評論或彈或贊,或褒或貶;褒則熱烈,貶則痛切;鞭辟入里,入木三分。許實在談及撰寫“街談巷議”的體會時曾經說:“報紙要‘揪’住讀者,首先就得同他們心心相印。他們愛什么,恨什么,有什么意見,有什么困難,能給他們說點話,他們就肯買你的報紙,也愿意讀你的文章了。”他這種與讀者“心心相印”的辦報、為文的理念和實際行動,贏得了讀者,獲得了尊重。也因此,使其時的《羊城晚報》大行其道,洛陽紙貴,不到五年時間,發行量由復刊時的20萬份躍升為170萬份,創造了一個奇跡。
廣大讀者愛讀他的文章,并敬重其人。他的筆鋒常蘸感情,他的情感與民眾冷暖相同,他的評論文辣于藥、言快于刀。
離休后,許實繼續從事新聞寫作,主要是新聞評論“街談巷議”以及一些新聞通訊與特寫。由于許實幾乎每天都寫,很少有老人在退下崗位之后,仍然像他那樣具有社會影響力。許實在70歲之后,陸續寫出和結集了四五本自己的作品。每次在許實的售書儀式上,總是排滿了長長的人龍。
譚文瑞:原《人民日報》總編輯
譚文瑞,1922年出生,祖籍新會,畢生從事新聞工作。譚文瑞先后在天津、香港《大公報》當編輯,特派記者。1950年,譚文瑞進入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工作;抗美援朝期間當過戰地記者。
在《人民日報》的40多年中,譚文瑞歷任編輯、記者、評論員、國際版主編、國際部主任、副總編輯到總編輯,編過數以千計的版面,撰寫和審改過幾千篇稿件,包括社論、評論、專論、札記、通訊,其中有一些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在《人民日報》的40多年中,譚文瑞歷任編輯、記者、評論員、國際版主編、國際部主任、副總編輯到總編輯,編過數以千計的版面,撰寫和審改過幾千篇稿件,包括社論、評論、專論、札記、通訊,其中有一些曾在國內外引起很大反響。
1956年,譚文瑞開始用“池北偶”的筆名撰寫政治諷刺詩。當時他在《人民日報》主編國際新聞版,有時候看到一些國外的新聞便即興信寫上一首冷嘲熱諷的小詩代替札記,從此走上了寫政治諷刺詩的道路。那時候嬉笑怒罵始終針對國外的丑態惡行,并未觸及國內的陰暗面,所以在1957年反右時幸免遭受劫難。文化大革命之后,因為對社會上的歪風邪氣和腐敗行為深惡痛絕,就禁不住也把諷刺的鋒芒指向國內的丑惡現象和各種弊端,而且一經開始,就欲罷不能。從那以后,他寫諷刺詩的題材便國內國際兼而有之了。他的諷刺詩經常由華君武、丁聰、方成等著名漫畫家配畫,以詩配畫的形式發表于全國各大報紙雜志上,頗受讀者歡迎。他在一本集子寫過這樣幾行作為自序:
“冷眼熱腸察世情,是非曲直看分明。
不會作詩學打油,針砭時弊刺歪風,
言語辛辣雖逆耳,總是有聲勝無聲。”
對于家鄉的報業,譚文瑞十分關心,在1986年《江門日報》創刊時,他專程聯系書法家為之題名;2009年,他被江門日報社聘為特別顧問。
相關鏈接
香港華文報業向稱繁榮,其中有不少五邑籍報人長年奮斗,成績頗豐。他們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從業時間長,經驗豐富、聲譽頗高,受人尊重。
岑維休,1897年生,恩平人。他1925年創辦《華僑日報》,任總經理。后在香港聯營《南中報》、《南強日報》;1937年在澳門聯營《華僑報》;在廣州聯營《大中報》、《大華晚報》,形成華南報業集團。岑維休從1915年開始辦報,維持達70年,曾八次擔任香港報業公會主席。
梅文鼎,1903年生,臺山端芬人。20世紀30年代初,他主辦《汝南之花》;1937年,他投筆從戎。1952年,香港《文匯報》改組為有限公司,梅文鼎即被推選為董事長,一任三十載。
劉思慕,1904年生,新會會城鎮人。1940年夏,在雅加達華僑辦的《天聲日報》工作。以后在抗日后方歷任衡陽《力報》主筆,《廣西日報》主筆。1945年底任香港《華商報》總編輯,兼中國新聞學院院長。1949年,劉思慕白天忙于社會活動,尤其是民主黨派的活動,晚上便到報社三樓編輯部“坐班”。他首先審閱將于翌日刊出的該報國際版、本地新聞版和副刊文藝版三個版面的清樣,然后伏案疾書社論或時評。他通常寫完一張稿紙便送往排字,以縮短整個流程的時間,只在完稿看大樣時,作個別文字上的潤色。他下筆千言,一氣呵成,并不比“倚馬可待”遜色。新中國成立后,劉思慕任上?!缎侣勅請蟆房偩庉?后兼副社長);1957年,他調任上海《新聞日報》社長、《解放日報》副總編輯。
唐碧川,1909年生,恩平君堂鎮人。他1927年起,從事新聞事業。1946年,香港星系報業特聘他為《星島日報》編輯主任。他大展才能,加強通訊網絡,充實內容,半年便見成效,該報發行量日增。他從事新聞事業六十年,深受倚重,退休后仍被特聘為星系報業顧問。
岑才生,岑維休之子,1922年出生。他1960年出任《華僑日報》經理,1985年接任《華僑日報》總經理。1991年初,岑才生率先引進電腦排字、電腦排版的先進設備。這一重大改進,開香港中文報業的先河。香港、新加坡、臺灣同業人士前往參觀者絡繹不絕。岑才生從事報業多年,連續多次被選為香港報業公會主席,曾任世界中文報業協會主席十多年,任國際報業協會香港區副主席也有十多年。(浩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