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好吃,十分脆甜!”近日,筆者走進韶關市仁化縣周田鎮平甫村黃泥塘千畝柰李基地,看到不少自駕游游客提著籃子鉆進果林采摘、品嘗、拍照游玩。正忙著打包郵寄銷售柰李的脫貧戶李德良高興地說:“今年柰李產量比去年高,個個圓潤飽滿、爽脆甜美。除了游客直接來果園買,還有許多顧客通過微信下單,我直接發快遞過去,12元一斤,銷售額近萬元了,日子充滿了奔頭?!?/p>
在平甫村,像李德良這樣依靠柰李產業實現增收致富的農戶還有40多戶,在“綠色生態農業技術+品牌化+組織化”發展模式的引領下,今年僅柰李產業可為全村帶來約1800萬元收入,柰李這顆“綠寶石”成為當地鄉村振興的“致富果”,幫助村民過上小康日子。
勤學技術??
產出優質果
平甫村位于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丹霞山腳下,日照充足,土壤肥沃、富含硒等多種微量元素。用好生態資源稟賦,發展柰李產業是平甫村脫貧奔康的探索。
李德良介紹,早在上世紀90年代,該村部分村民就從臨近的湖南汝城引進、試種柰李,至今已有30余年種植歷史,經不斷磨合,原本普通的李子品種適應了當地特有的氣候和土壤,漸漸衍生出現在這種兼顧杏的香味、李的甜味、桃的軟糯,個大飽滿還營養豐富的柰李品種。
但要推廣,還是遇到了難題?!皠傞_始時,大家都是零散種植,缺乏專業指導和科學管理,形成不了產業化規模和品牌,柰李品質參差不齊,價格也沒有優勢?!崩畹铝颊f,因缺乏方向和技術,多年來他也并未以此脫貧。
產業是全面小康的重要支撐。為做好柰李產業規劃,打破種植技術上的瓶頸,省委統戰部駐村工作隊與仲愷農業工程學院共建產學研基地,并多次邀請專家教授對果農進行技術培訓。
“最初村里從15畝的示范基地開始,走標準化種植管理之路。在示范基地,施肥、松土、灌溉均有章可循,防蟲網、套袋、殺蟲燈等物理防治措施的使用更保證了柰李的綠色無公害,我和其他村民經常去觀察學習。”李德良說。
如今,他的柰李樹上,一個個套袋包裹著果實。“以前不懂這些,后來農業技術員來指導,我去村里的‘農村夜?!犝n,學會了不少綠色防控技術,用有機肥、生物農藥,這樣產出的果子品質更優?!崩畹铝颊f。
經科學精細的培育管理,15畝示范基地產出了近1.5萬公斤個頭飽滿的柰李,按照當時市場價,年增收20多萬元。有了成功經驗,標準化種植逐漸推廣至千畝果園,綠色生態農業技術得到廣泛應用?;趪栏竦钠房?,經檢測,平甫柰李無農藥殘留,其具有甜度更高、口感更佳、脆爽清甜多汁等諸多優勢,廣受消費者歡迎,這讓李德良和村民們看到了更多希望。
在“公司+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帶動下,平甫村柰李產業發展全面加快。如今,柰李種植面積達1500多畝,今年預計產量約150萬斤,走上了規模化、專業化的產業發展路子。
打響品牌??
鼓起“錢袋子”
優質的平甫柰李需打響品牌,才能更好走出去。
前不久,仁化縣第五屆平甫柰李開園節系列活動現場熱鬧非凡,來自各地的10名網紅主播在直播間逛果園、吃柰李,向全國網友線上推薦“平甫柰李”,掀起了銷售熱潮,進一步打響了品牌。
爽甜如蜜的柰李引來直播間訂單不斷,讓種植戶直接受益。李德良一上午就采摘了300多斤果子,他說:“近年來,平甫柰李出了名,訂單越來越多,本地、周邊縣市和珠三角的單子都有。很多客人通過手機微信購買,一單幾箱、幾十箱直接郵寄,一兩天即可新鮮送到客戶手中,足不出戶就實現了購銷兩旺?!?/p>
李德良腿有輕度殘疾,從前以種點水稻和養雞為主,收入不多,日子清苦。2018年,看著柰李如此受歡迎,樂觀上進的他也在雞舍周邊種起了柰李,在技術支持和幫助下,種植面積逐步擴大到現在的近5畝。通過“養雞+柰李”的產業組合,他還領到了萬元產業獎補金。僅“養雞+柰李”產業就為李德良一年帶來約8萬元收入,加上其他的收入,一家人順利脫貧致富。
有了積蓄,李德良把泥磚房拆了,建成兩層新樓房,一家幾口住得很舒適。門前的小菜園改成了小花園,種上桂花樹、茶樹等苗木,一年四季飄花香?!艾F在的生活如花香,很幸福!”他說。
未來期待??
日子會更甜
“柰李產業的發展,不僅增加了村民收入,村集體收入也增加了。”李德良說。
村集體收入的增加是“黨組織+合作社”模式的作用,村委會與合作企業建立了“保底收益+銷售分紅”機制,柰李產業預計今年可為村集體帶來收益約4.5萬元。
村里有了資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更有力度和底氣,面貌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平甫村新建的黨群服務中心、文化禮堂、同心廣場等一批項目落地,讓村里黨建氛圍濃郁、鄉風文明和諧;17個自然村全部實現街巷道硬底化、飲用水管網鋪設、雨污分流等,還打造了文化室、運動場和小公園等文娛場所。如今,條條村道縱橫延伸,幢幢樓房鱗次櫛比,超過410盞路燈覆蓋全村,平甫新村燈光球場成了村民休閑鍛煉的好去處……
看著近日揭牌的柰李文化公園,李德良心里美滋滋。他說,柰李二三月開花,到六七月可以賞果摘果,隨著游客增多,沿線的農家樂、民宿、鄉村采摘體驗游等越來越有人氣。
李德良家今年的柰李已全部賣完,勤勞的他又忙著三畝田的插秧。李德良有兩個小孩一個已大專畢業出來工作,一個正在讀高一,他說,現在生活很滿足,對未來也充滿期待,想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多存點錢,攢足第二個小孩的大學費用。農閑時,李德良會去村文化服務中心閱讀種養類書籍,他希望多掌握一些最新的種植、養殖技術,把柰李種得更好、更多,賣得更好。
坐在家里門前的椅子上,李德良吃著柰李,看著新村貌,臉上常常掛著笑容,他感嘆:“小康的日子真好,跟著黨的政策走,繼續努力向前,往后的日子定會更甜。”
南方日報記者 潘俊宇 通訊員 譚玉玲 肖曉珍 吳頌丹
統籌:袁佩如 黃學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