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植戶正在采摘鷹嘴蜜桃。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實習生 馮佳琪 攝
粵北九連山脈,群山綿延,郁郁蔥蔥。從大廣高速上坪出口轉入105國道,便來到了有著“中國鷹嘴蜜桃之鄉”之稱的河源連平。道路兩邊,鷹嘴蜜桃主題的飯店、農莊比比皆是,快遞服務商也嗅到商機,拉起不少廣告招攬桃農。
“今后我想擴大種植面積,同時也給自家的鷹嘴蜜桃打造一個品牌。”談到未來打算,連平縣上坪鎮古坑村的種植戶謝明俊靦腆地笑了。外出打工10多年后回到家鄉,他說,種桃讓他看到了希望,以后的日子一定會越來越好的。
在古坑村及周邊的小水、中村,種植鷹嘴蜜桃是每家每戶“甜蜜的事業”。從“桃二代”“桃三代”的種植示范戶到成立農業企業、發展全產業鏈的新型農民,小小的鷹嘴蜜桃象征著甜蜜與幸福,給大山里的人們帶來了希望。
果農富
“桃一代”成為“網紅爺爺”
“效仿他人,披荊斬棘,決心與貧困告別;把握自己,造林種果,智力同富裕伴隨!”73歲的謝書林站在半山腰,望著腳下連片的桃園,又念起自己30多年前寫下的一副對聯,心境卻已與當時截然不同。
退休前,謝書林是小水村中心小學的校長,扎根鄉村教育近40年,桃李滿天下。他的另一個身份,則是小水村第一個開荒種植鷹嘴蜜桃的村民,是“桃一代”的帶頭人。
謝書林種桃的緣由,要追溯到上世紀80年代的一次干部會議?!爱敃r許多村民靠著幾分貧瘠的土地,家里什么都沒有,幾乎家家都是困難戶?!敝x書林說,有一次他被召集到鎮上開會,會議號召革命干部要做勞動致富的帶頭人,讓他深受觸動。
“大家都過夠了窮日子。”謝書林說:“我們山里人離鎮上遠,做生意是不容易的。住山就要靠山,就要造林種果?!苯涍^研究,他發現這片山地從氣候條件到土壤結構都適宜種桃。于是,1988年起,他帶頭開荒造林,走上創業路。
經過30多年幾代人的耕耘,如今,謝書林全家管理著上百畝的桃林,家庭年收入達到七八十萬元。這位老人還成功“觸網”,成為直播帶貨的“網紅爺爺”,當起上坪鎮鷹嘴蜜桃的代言人。
與謝書林的桃園相距幾公里,謝明俊則在規劃著全家的未來。
“以前只靠在外打工,一年到頭幾乎存不下什么錢;今年減掉所有開銷、成本,種桃大概結余10多萬元?!泵ν晔斋@季,謝明俊算了一筆賬。
從父輩繼承種桃事業,他如今種有大約300棵桃樹。與父輩不同的是,他不用再將摘下的果子拉到鎮上的集市擺攤兜售,銷售轉移到了線上。
“6斤左右禮盒裝的大果,能賣到120元左右。因為果子甜、品質好,微信好友口口相傳,根本不用為銷路發愁。”謝明俊笑著說。
今年,除了給兩個孩子存下教育資金,謝明俊正謀劃著投資擴大種植面積。網絡銷售的經驗讓他意識到了品牌的重要性,他還計劃給自家的鷹嘴蜜桃打造一個品牌。“感覺看到了希望,日子越來越有奔頭。”謝明俊說。
在古坑村,家家戶戶都在種桃,越來越多像謝明俊這樣外出打工的人紛紛返鄉,將種桃變成一份長久經營的事業。
產業旺
“桃二代”建起電商服務倉
近日,廣東省農業農村廳公布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名單,“連平縣連平鷹嘴蜜桃廣東省特色農產品優勢區”榜上有名,連平鷹嘴蜜桃的核心產區就在上坪鎮。
除了種植的資源優勢,完善的產業鏈條和明顯的帶動農民增收作用,是成為特色農產品優勢區的必要條件。在上坪鎮,年輕的“桃二代”“桃三代”已不滿足于單純的種桃、賣桃,一個覆蓋一二三產業的全產業鏈條正在形成。
大學生“桃二代”謝宏峰就是返鄉創業的典型代表。
“創業最初的想法很單純,就是將家鄉好吃的鷹嘴蜜桃賣到全國去。”謝宏峰說。2006年從華南師范大學電子商務專業畢業后,他放棄了大城市的工作機會,回到家鄉,從網絡論壇賣桃做起,發起團購,最初平均每年竟能將10萬多斤鷹嘴蜜桃銷往珠三角乃至全國各地。
隨著鷹嘴蜜桃市場競爭愈發激烈,2014年,謝宏峰又注冊成立連平縣桃花緣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租下百畝良田作為鷹嘴桃育苗基地,開始面向全國推廣與銷售鷹嘴桃苗。
創業過程中,盡管遭遇了2019年特大暴雨和水災的打擊,謝宏峰還是咬緊牙關挺了過來。深知農業創業艱難的他,開始探索更多元化的發展之路。
今年,面對疫情沖擊,到當地自駕游采摘鷹嘴蜜桃的游客大幅減少,直接影響了桃子的銷售。
于是,謝宏峰聯合當地幾家涉農企業,組建了一支電商服務團隊,建起了電商服務倉。“團隊成員都是土生土長、對家鄉都深厚感情的年輕人,服務倉為桃農提供倉儲、包裝服務,更重要的是建立網絡銷售渠道,幫助桃農將果子銷往全國各地?!敝x宏峰說。
謝宏峰統計過,電商服務倉建立之后,平均日單量3000單以上,直接帶動了128名農民臨時務工,幫助368戶桃農銷售鷹嘴蜜桃,首年銷售額突破600萬元。
在謝宏峰的計劃中,今后不僅要繼續升級做大電商服務倉,同時還要在少有人涉足的鷹嘴蜜桃深加工板塊率先探路。
“年輕人就是要先走一步,帶動更多農戶?!被仡櫠嗄陝摌I經驗,謝宏峰說。
在上坪鎮,像謝宏峰這樣的新型農民還有很多。
“種桃大戶”謝明光是連平縣光大種植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合作社建立的桃花風光攝影景區,每年春天的賞花季都能吸引大批游客入園。2020年7月,合作社還聯合多方在深圳歡樂海岸商業區舉辦鷹嘴蜜桃文化節,推介特色品牌。
技術興
種植戶嘗到科技的甜頭
車輛沿著山路蜿蜒爬升約半個小時,就來到了謝文才的上三角湖種植基地。與大多數果園不同,他的果樹不少都罩著一張白色的保護網。“這是柳教授教的方法,是今年最新試驗的技術,在防蟲和光照方面都有幫助。”他說。
謝文才口中的柳教授,是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現代農業研究院副院長、廣東農村科技特派員柳建良。他帶領團隊服務連平鷹嘴蜜桃產業發展近20年,從種質資源選育到種植關鍵技術、從景觀資源評價到桃旅綜合體建設規劃,柳建良團隊深度介入了鷹嘴蜜桃產業鏈的各個環節。
如今的上坪鎮鷹嘴蜜桃種植面積4萬余畝,年產值近6億元。這背后,科技助農的力量功不可沒。
“2000年左右,大家種的桃子個頭小、賣相差,品質不佳,價格一直上不去?!敝x書林回憶道。許多人不理解背后原因,直到柳建良實地調研后才發現癥結,并在當地大力推廣疏果技術。
“所謂疏果,就是在掛果初期就摘下大約一半未成熟的果子,只有這樣,其他果子才能長得大、品質好。”柳建良說。
但是,要改變果農意識、放棄一半果子,對農民來說“簡直比割肉還疼”。為了取得突破,柳建良首先做起了謝書林的工作,讓這位老校長帶頭示范。見到謝書林種出的果子個頭大、色澤好、賣價高,才有越來越多的人主動接受這一技術。
“我們的桃子市場價格一直保持在每斤40元左右,走的是高品質路線。”指著剛從果樹上摘下的桃子,謝文才自豪地說。
自從20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聽到柳建良講課后,一遇到難題,謝文才就向他請教。他的種植基地如今已成為柳建良種質資源選育的試驗田,嘗到科技助農甜頭的他,一再感慨“技術太重要了!”
“要想把鷹嘴蜜桃產業做強做大,科學技術是關鍵,提升果子品質是硬道理?!敝x明光的一句話,道出了當地越來越多果農逐漸明白的道理。如今,謝明光每年定期組織近400人參加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推廣新農藥、新技術和新技能,讓廣大桃農在科學種桃路上少走彎路。
南方日報記者 卞德龍 實習生 馮佳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