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是高質量發展戰略要地。廣州古時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如今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經略海洋、向海圖強是廣州的歷史使命和必然選擇。廣東省人民政府與原國家海洋局2017年聯合印發《廣東省海岸帶綜合保護與利用總體規劃》,提出將廣州建設成為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拉開了廣州建設海洋強市的序幕。

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廣州市海洋局)高站位謀劃海洋事業發展,推進海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全面建設海洋強市開好局、起好步。
2017年起,廣州陸續印發實施《廣州市海洋經濟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2016-2020年)》《廣州市海洋高技術產業基地建設三年計劃》等規劃和政策,從空間布局、產業發展、科技創新等方面提出引領海洋經濟發展的措施。
廣州擁有優越的港口航道資源,陸海要素兼備、海洋產業基礎良好。近年,廣州充分發揮優勢,促進海洋交通運輸、船舶和海洋工程裝備制造、濱海旅游等傳統優勢產業提質升級,打造海洋電子信息、海洋生物、海洋公共服務等新興產業的特色海洋產業集群。

廣州以龍穴造船基地為核心,形成造船、修船、海洋工程、郵輪及船舶相關產業集聚區。廣州持續加大力度支持海洋高技術產業領域首臺(套)裝備推廣應用,支持相關企業開展技術改造,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促進產業轉型升級。2019年廣船國際、黃埔文沖2個項目入選廣東省智能制造試點示范名單,實現全省船舶企業智能制造試點示范零的突破。
廣州大力發展郵輪旅游產業,出臺《關于加快廣州國際郵輪產業發展的若干措施》等產業扶持政策,加強郵輪產業招商合作,積極開拓郵輪旅游市場,培育完善郵輪產業鏈。南沙運營出入境郵輪自2016年起連續保持在國內郵輪產業“第一梯隊”。
廣州正在加快培育海洋生物醫藥、海洋電子信息、天然氣水合物、海洋公共服務等海洋新興產業,為海洋經濟發展增添新動力。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積極組織涉海企事業單位申報省海洋六大產業專項,2018-2021年累計支持12家企業,獲得專項資助共計6500萬元。兩家涉海企業入圍2021年9月發布的廣州首批38家隱形冠軍名單,多家入選廣州科技“小巨人”名錄。成功爭取國家天然氣水合物鉆采船項目落戶廣州建造。

2020年底,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負責實施的廣州首個海岸帶生態整治修復項目——廣州市南沙區虎門大橋(廣州段)北側海岸線整治工程通過驗收,歷時6個月,修復海岸線長度955米,生態環境整治總面積44040平方米,原先雜草叢生、垃圾遍地的海岸帶蛻變成極具海灘風情的濱海沙灘,為廣州市民打造親??臻g。
2021年,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啟動番禺區海鷗島紅樹林海岸升級改造與生態修復項目,通過紅樹林種植以及海堤生態化改造,提升海岸線生態系統功能,提高海岸生態防護能力,打造海島修復的靚麗名片。
開展“世界海洋日暨全國海洋宣傳日”活動,廣州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每年定期組織,用豐富的活動形式吸引市民積極參與,培養全社會親海愛海的良好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