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春收秋種的季節,全國種糧大戶、汕頭市潮陽區錦灃種養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林宋文像往年一樣忙個不停,皮膚黝黑的他頂著烈日,帶著工人插完剩下的部分稻秧,又來到晚稻田間巡看剛插不久的秧苗的狀況。
日復一日、周而復始,今年是林宋文種植水稻的第23個年頭,自1997年開始種糧以來,他的種植規模逐漸擴大,從最初的10畝地擴增到如今的6000多畝。“種糧食凝聚很多心血,我們對每一粒稻谷都精心呵護?!绷炙挝囊?0多年的水稻種植經驗來詮釋“粒粒皆辛苦”的真實含義。
盡管我國糧食生產連年豐收,但對糧食安全始終要有危機意識,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帶來的影響更是給我們敲響了警鐘。“機械化越來越普遍,產量也有所增加,但我們的消費在不斷升級,人口也在增加,我們永遠不能浪費糧食?!绷炙挝恼f。
育苗插秧
人工翻地累到直不起腰 機械化種植也得靠天吃飯
每年的農歷正月初八被稱為“谷日節”,新春逢谷日,喜見艷陽天,林宋文就在這一天開始張羅早稻的播種。
“完全靠人工種植水稻,無法體現規模種植效益,一定要推行機械化種植。”從2017年開始,林宋文推行機械化育秧。他說,每一畝地的育苗人工費用3.6元,加上種子費用約40元/畝,育種費用共約43.6元/畝。
“一個小時可育1000盤,平均每畝地要16個盤。1小時約60畝,以8小時計,每天可育480畝,一共需要8個人完成,其中7個小工,每人200元/天,一個技術工300元/天,電費約30元/天。”林宋文算了一筆細賬。
育秧的同時,耕地工作也要跟進。據林宋文回憶,以前由于沒有機器,只能用鋤頭鋤地,一天只能翻半畝地。插秧前要翻3次地,也就是說一畝地僅翻地至少需要6天。“人工翻地非常累,每天累到腰都直不起來。”
1999年,林宋文擴大了種植規模,從原先10畝水稻增加到50畝,同時,購買了一輛小型拖拉機用于耕田,每天能耕10畝地左右。
“實現機械化之后,水稻種植的成本降低了,效率也提升了。”林宋文說,如今,一臺小型犁田機,每天可以耕地10多畝;大型的機器,一天可完成50多畝。一天一個犁田工需支付350元,而大型機器每天完成50畝地計,加上機器油費,平均每一畝地只需17元。
育完苗、犁完田,便到了莊稼人忙碌的插秧時節。在早期人工種植階段,以每天每人插秧8個小時計,1小時1分地,每天插秧7、8分地,如此計算,每畝地約1.5天;如今一臺插秧機僅需配備一名技術工人,一天可耕50畝,是原來的75倍。
現代農業機械雖然讓林宋文從簡單重復的勞作中解放出來,但無法使他真正閑下來。莊稼人靠天吃飯,面對變幻莫測的天氣,種植規模擴大,壓力也大。現今的6000畝地不僅關系到他的個人收入,還關系到合作社數個家庭的生計。因此,從育種開始,林宋文就須時刻關注稻苗的發育態勢與天氣情況,以便及時調整。
田間呵護
噴農藥常有人吸入住院 如今使用無人機代替
無論是早稻還是晚稻的種植,貫穿其間的田間管理事無巨細,但都至關重要,包括抽水、施肥、打藥、除草等工作。
“為了提高種植效益,每年都種兩季水稻?!绷炙挝母嬖V記者,水稻生長周期一般是100天左右,正月初八播種35天后開始插秧,清明前插完,5天后,如果氣溫合適就下肥料,過半個月再施一次肥。播種40天左右打藥防病蟲害,45天左右開始曬地,“曬地就是把水排掉,曬干,可以防病、抗倒、防陷?!绷炙挝恼f。
“六月初就開始收早稻,收割完后馬上播種晚稻?!彪m然這時忙得馬不停蹄,林宋文對早稻和晚稻的管理非常清晰。六月底晚稻播種,那時天氣比較熱,播種18天就開始插秧。插完3天之后就施肥,同時打農藥,“晚稻福壽螺比較多,要除掉。由于氣溫高,苗長得快,40天就開始曬地,十月初就開始收割晚稻,收割要持續約一個月?!?/p>
田間地頭這些瑣碎重復的工作極度消耗體力,大規模的田間管理必須依靠農業機械才能實現。
2003年,由于當地農村大部分勞動力外出務工,大量土地閑置,林宋文看到后非常心痛,就從當地流轉土地進行承包經營。憑借著踏實肯干的勁頭,他慢慢把種植面積從50畝地擴大到2000多畝。
利用種植水稻的積蓄,林宋文不斷購買和更新現代農業機器,到2013年,他已擁有4臺收割機,十多臺大型拖拉機,十多臺插秧機,兩臺無人機。當年,林宋文帶領當地100多戶種植散戶成立了汕頭市錦灃種養專業合作社,種植規模也擴大到5000多畝。也就在這一年的12月,林宋文被農業部(現農業農村部)評為“2013年度全國種糧大戶”。
相比起“面朝黃土背朝天,一身力氣百身汗”的純粹人工管理,現今的田間管理更加機械化、智能化,但仍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成本。
林宋文給記者算了一筆賬,使用無人機施肥,一天約300畝,需要3個人配合,一個技術工,300元/天,兩個小工,200元/天,平均每畝地人工費用約2.5元。每季稻需施3次肥,肥料需150元—160元左右/畝。
無人機打藥,一天約300畝,要技術工和小工2個人配合,平均每畝地人工費用約1.5元。每一季需打藥3—4次,農藥需150—200元/畝。“現在使用無人機,由專人打藥,相對安全,沒有無人機前,靠人工打藥,吸入農藥住院是常事?!绷炙挝恼f。
除草同樣使用的是無人機,一天除草300畝,平均每畝地的人力及人工費用與打藥相若。每一季需除草兩次,除草劑的成本20元/畝。
對于平時的田間管理,林宋文有自己的方法。合作社有固定工人20多人,林宋文安排每個人管理400畝地,平時去巡查、抽水等負責到底,并限定畝產1000斤作為底數,如果該工人管理的田地畝產超過1000斤,則給予獎勵,低于1000斤不給獎勵。“這樣可以提高工人的積極性?!?/p>
守候收獲
“不到谷子賣出那一刻,我們的心都是懸著的”
“20多年來,我每年種植水稻的收入都會投入到下一年水稻生產中?!绷炙挝恼f,還好,水稻銷售價格也在逐年增加。
風吹稻谷金連天,每年六月份和十月份,林宋文迎來早稻和晚稻的收獲。在純粹人工種植時期,收割,包括裝袋、拉車,每畝地需要兩天時間。最后一道工序曬谷,基本是要看天氣情況,“如果天氣好,四五個人,10畝地的收成兩天可以曬完。”林宋文說。
純人工種植水稻,每畝地至少要花費14日。資金投入方面主要是種子、農藥、化肥和除草劑,每畝地的總共投入約1200元。
談到人工種植時的收入,林宋文顯得有些沉重,據其回憶,當時畝產約一造700斤每畝,100斤稻谷約50元,一畝地毛收入350元,每年種植兩季,每畝地毛收入約700元。“完全依靠人工種植水稻,肯定虧本?!绷炙挝恼f。
據林宋文回憶,1997年后水稻銷售價格也在逐年增加,1999年約80元/100斤。從2004年開始,國家為了調動農民種糧的積極性,保持糧食生產的持續發展,在出臺了糧食直補等一系列惠農政策的同時,又對重點糧食品種在主產區實行最低收購價格。
“2003年以后,每100斤干稻谷能賣到110元左右,此后水稻的價格相對穩定。”林宋文初期以種植雜交稻品種為主,雜交稻產量高,但價格沒有優質稻高,后來他開始大量種植優質稻如黃華占、美香占2號等產量相對較低、價格高一些的品種。
林宋文還記得,2013年以前,合作社由于沒有烘干機,每次水稻收割完后,都只能到附近的道路上找地曬干。“有時剛曬下去就下雨,馬上又要重新收好?!?/p>
“不到谷子賣出那一刻,我們的心都是懸著的。”一次慘痛的經歷,讓林宋文刻骨銘心,2012年的晚稻收完后,他將收好的幾百噸稻谷曬在大路上,沿路曬了10公里,突然下大雨,來不及收回,稻谷被泡了兩天兩夜,很多都發芽了,本來可以賣100元100斤的水稻,最后賣給養豬場用作飼料,60元100斤,那一次讓他虧了七八十萬元,這也堅定了林宋文購買烘干機的決心。
2013年春節后,林宋文從銀行貸款買了兩臺烘干機,同時建了烘干廠房,投資100多萬。
如今的收割環節,一臺收割機只需一個人操作,一天可收40-60畝,需支付工資350元/天,平均每畝5—7.5元,此外一畝地需要油費約10元。
收割完后,稻谷從田頭運輸到烘干房。林宋文目前有13臺烘干機,一天可以烘干600噸,由兩個人管理,再加上烘干設備的電費,中途運輸費,烘干的成本,一噸約130—150元,折合成面積,水稻從收割好到能賣的干稻谷,花費65—75元左右/畝。
中堅力量
全省七百多萬種植戶辛勞耕耘保糧食供應
在廣東,水稻種植戶數約七百多萬戶,其中不乏像林宋文這樣的種糧大戶,數十年如一日執著堅守,組成這些廣東糧食種植的中堅力量。
烘干后的一粒粒金黃稻谷,去殼蛻變成晶瑩剔透的大米,經過包裝、上車運輸銷往千家萬戶,種糧收益的日子終于到來。
在林宋文的稻田,目前土地流轉的費用大概500元/畝,政策性水稻種植險由政府買,自己無費用開支,加上耕地、育苗、插秧和田間管理費用,使用機械化種植的全部開支為900—1000元/畝。
“收入主要有兩大塊?!绷炙挝恼f,一是各種補貼,如農機補貼,買1臺農機,10萬畝可獲補貼3萬多。2016年以后,財政給的耕地地力保護補貼,約80元/畝。二是賣糧收入,品種不同,價格不同,如是雜交稻110—120元/100斤,畝產約1400斤;優質稻早稻130元/100斤,晚稻140元/100斤,畝產800—900斤。
目前林宋文的合作社4000多畝是優質稻,2000多畝為雜交稻。以上合計收入約1300元/畝,純收入200—300元/畝。
目前,在廣東總計3200多萬畝的基本農田上,每年生產糧食1200多萬噸,加上凈調入的糧食3000萬噸供應,共同構筑起全省近5000萬噸的糧食供應體系,保障著全省1億多人的糧食安全,特別是全省約1900萬噸口糧供應。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
實習生 陳雪儀
策劃統籌:鄭佳欣 謝慶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