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東臨沂郯城的“學霸村”——劉湖村在網上憑實力走紅:全村不足500戶,卻前后走出了16名博士、30多名碩士和100多名本科生,人才含金量令人矚目。
這里的學風為何如此驕人?該村黨支部書記一語道破:“我們村比的不是誰家有錢,比的是誰家的孩子更優秀、能考上哪里的名牌大學。” 良好的家風家訓引領著尊重教育、崇尚知識的價值傳承,而教育素質的提升又涵養著一個村莊精神上的水土環境,最終形成了全村崇德重文的優良村風。
更難得的是,這里的村民將家風的熏陶和理想的塑造有機結合,將求知的意義從修身齊家上升至忠誠于黨、忠誠于國家、忠誠于人民的使命高度,充分發揮了良好家風潤澤心靈的道德引領作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模式,完美地詮釋了家庭在基層社會治理中所發揮的積極作用。
回溯歷史,今天的“學霸村”所在的山東臨沂,自古以來便是文化名城;而進士村、進士巷、一門三進士等佳話,在我國浩如煙海的歷史文化中并非孤例。 今天“學霸村”的走紅,正是對中華傳統文化中以文傳家、教化育人等理念的時代傳承和發揚,是跨越時空、具有當代人文價值的文脈延續。
從村中走出來的學霸們學有所成后,大多選擇了反哺家鄉。得天獨厚的成長環境有助于他們更加了解本鄉本土的現實狀況,便于他們在實踐中精準發力,從而為基層建設帶來了新風、注入了活力。而越來越多的成功樣本,進一步激勵著更多本鄉本土的青少年通過積極求學改變自身命運和家鄉面貌。通過鑄魂育人“涵養水土”,夯實基層發展的人才根基,人才建設的內生循環改變著鄉村固有的認知結構—— 由“輸血”式的人才引進到加強基層人才培養的“造血”能力,堪稱鄉村人才建設轉型的2.0版本。這一經驗為破解目前鄉村人才流失嚴重的“空心化”困境,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隨著“學霸村”的走紅,該村持續發力,在環境建設中有意識地融入各種勸學的古籍典故,家家戶戶懸掛家風家訓的牌子。如今,在鄉村振興的多樣性格局中,電商村、漢服村等主題村落應運而生,以良好家風學風為特色的“學霸村”作為其中具有教育示范作用的網紅村,同樣可以吸引人們的視線,獨辟蹊徑成為一道鄉村旅游的人文風景線,為“教育興村”的理念注入更多層次的內涵,也是基層鄉村治理領域中令人欣喜的探索和嘗試。
文|王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