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黃進)12月5日,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在廣州市南沙區開幕,博覽會以“水產芯動力 種業創未來”為主題,匯聚國內水產種業創新成果,以原良種為載體,以良技、良法、良品為延伸和拓展,充分展示我國水產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新裝備、新業態。農業農村部副部長于康震出席并講話。省領導張碩輔、葉貞琴、黃業斌,中國工程院院士林浩然、麥康森、包振民、劉少軍出席。
于康震指出,我國水產種業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從傳統種業向現代種業轉型的發展歷程,在服務漁業發展中不斷成長壯大。作為水產養殖的“芯片”,水產種業在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中肩負著新使命新任務,要突出重點補短板,提升新時代水產種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努力開創水產種業發展新局面。
廣東將以此次博覽會為契機,把發展水產業作為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任務,從頂層設計上推進全省漁業轉型升級。以現代漁業產業園為抓手,深入開展水產綠色健康養殖“五大行動”,加強水產種業創新,實施品牌創建工程,加快數字水產建設步伐,推動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水產業深度融合。
相關
粵年產各類魚蝦苗種占全國40%
已成為中國水產業變革升級的策源地
12月5日,首屆中國水產種業博覽會在穗開幕。本次博覽會匯聚當前國內主流水產苗種企業和品牌,展現了近年來研發的水產新品種,并集合漁業智能設備、環保科技、先進養殖裝置、特色漁業產品等,全方位展示了我國漁業建設發展的最新成果。
本次博覽會吸引參展企業超過300家,其中種苗企業160多家,集中展示全國各地200多個優良品種,除廣東外,來自山東、湖北、江蘇、海南等18個省區的64家苗種企業和機構組團參會,帶來近年我國最新研發的水產新品種40多個。
博覽會通過水鄉塘頭與網絡云端、線上與線下相結合,全方位、立體化展示全國水產種業發展的新成果。開幕活動上,有關企業進行了合作項目簽約,發布了2020年國家水產新品種并頒發證書,為廣東十大健康養殖示范縣授牌。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中國農業大學、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負責人,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農業農村部門、技術推廣機構負責人,廣東各地市分管負責人,相關科研院所專家、行業協會及企業代表參加活動。
從上世紀50年代突破家魚全人工繁育技術開始,羅非魚通過種質改良進入高產時代,對蝦成規模引進優質親本,烏鱧、加州鱸等特色淡水魚大發展……
廣東始終牢牢抓住種業這個最活躍的發展要素,不斷革新生產效能,行業發展水平在全國保持領先,成為中國水產業變革升級的策源地與發動機。目前,廣東年產各類魚蝦苗種超過1.2萬億尾,占全國的40%。
據省農業農村廳相關負責人介紹,現在,廣東水產種業已進入發展新階段,產業聚集效應不斷增強,市場對好苗種的認可度逐步提高,“良種養殖、綠色發展”的觀念正深入人心。苗種研發與繁育也超越了傳統的雜交和群體選育手段,正在進入分子與基因領域。
南方日報記者 黃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