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歐洲正經歷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重壓之際,另一場關系到歐洲前途與命運的博弈——英國“脫歐”后與歐盟新型關系的談判也在緊鑼密鼓地進行。盡管雙方都有達成協議的“強烈意愿”,但形勢嚴峻。歐委會主席馮德萊恩日前表示,不能肯定在年底前與英國達成協議;英國首相約翰遜也一再宣稱,英不會拿核心利益做談判籌碼,不排除“達不成協議”的可能。截至記者發稿時,有英國媒體報道稱,約翰遜甚至已準備好在“數小時內”退出與歐盟的談判。
12月4日晚,歐盟首席談判代表米歇爾·巴尼耶和英國首席談判代表大衛·弗羅斯特均認為,鑒于雙方在一些問題上分歧明顯,目前尚未達到簽署協議的條件。次日,馮德萊恩和約翰遜通電話,雙方呼吁談判代表進一步努力,最大限度地緩解矛盾,消弭分歧。6日,談判在布魯塞爾進行,但沒有取得任何實質性成果。據來自歐委會的消息,7日巴尼耶向歐盟27個成員國駐布魯塞爾的大使通報談判進程,馮德萊恩當日晚間將再與約翰遜通電話,尋求政治解決方案。目前,外界普遍擔憂的是時間已經非常緊張,即便達成協議,還需要翻譯成23種歐盟“官方語言”,再經過27個成員國議會和歐洲議會審議批準。
2013年年初,時任英國首相卡梅倫首次提出“脫歐”公投;2016年6月,英國全民公投決定“脫歐”;2017年3月16日,英國女王授權時任首相特雷莎·梅啟動“脫歐”程序。據歐英達成的協議,英國在2019年3月29日“脫歐”。然而,特雷莎·梅與歐盟達成的“脫歐”法案在英議會屢遭否決,導致“脫歐”日期多次延后。約翰遜2019年接任首相職位后,經議會下院選舉才讓保守黨取得壓倒性優勢。2019年10月17日,歐委會時任主席容克與約翰遜達成新的“脫歐”協議,英國終于在今年1月31日“脫歐”。作為歐盟重要成員,英國“脫歐”為近年來歐盟黯淡的內外形勢增添了更大、更多的不確定因素,導致歐盟整體實力減弱,內部凝聚力下降。
“脫歐”談判甫一落幕,歐英雙方旋即就“脫歐”后新型歐英關系展開了為期11個月的談判。雙方約定,在過渡期內英國雖不是歐盟成員,但繼續留在歐盟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內,和其他成員共同遵守歐盟的所有規則。雙方約定在過渡期內締結一份“零關稅、零配額”的貿易協議,以盡可能減少英國“脫歐”為雙邊帶來的負面影響。若未達成協議,英歐貿易將從2021年起重啟邊檢和關稅等。
談判原定在今年10月15日結束,因“利益分歧巨大”,加上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等因素影響而延期。目前,雙方的分歧主要在漁業捕撈、公平競爭環境和爭端解決機制三大領域。
漁業在英方涉及的人員和國內生產總值份額方面并不大。英國漁民約為1.2萬人,年產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0.1%,但英國漁民是堅定的“脫歐”者。英方堅持認為,漁業問題是主權問題。英國以《聯合國海洋法公約》關于200海里專屬經濟區的條文為法律依據,堅持收回對英水域的控制權,然后以主人的身份決定誰可以進入該海域,可以捕何種魚及捕撈量等。從歐方來說,漁業主要涉及德、法、比、荷、丹、西、愛和瑞典等大西洋沿岸國家16.5萬名漁民。歐盟希望不改變“歐盟共同漁業政策”,即共同確定年捕撈魚類的種類和數量,保證成員國漁民可以互相進入領海漁區。據歐洲漁業聯盟的統計,歐陸42%的魚類捕自與英國有爭議的海域,法國和比利時在上述海域的捕撈量分別達到30%和50%。歐盟希望達成一個“永久協議”,否則拒絕向英國金融服務業等領域開放歐盟市場。
在公平競爭環境問題上,歐盟希望英國在勞工權利、環境法規,特別是政府補貼方面繼續嚴格遵守歐盟規則,給予歐盟勞工相應的權益。英方則認為,“脫歐”就是為了從歐盟“拿回屬于自己的權力”,英國政府制定的政策應該首先符合英國利益。在爭端解決機制問題上,歐盟強調歐洲法院擁有裁決雙邊貿易爭端的司法解釋權;英國則認為,過渡期結束后,英國與歐盟“井水不犯河水”,英國法律是完全獨立的,歐洲法院的仲裁對英國無效。
目前,歐盟和英國都面臨著諸多棘手的問題,都急于按時完成談判。2020年流年不利,歐盟國家目前正經歷著第二波新冠肺炎疫情大沖擊,卻在實施未來7年財政預算和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經濟振興計劃”問題上遭遇到內部的重重阻力。約翰遜則想通過“脫歐”后的“新協議”顯示其為英國爭取到更多的獨立性和實際利益,贏得選民支持。
那么,歐英“協議”達不成將會出現什么后果?首先,“脫歐”后的歐英新型關系不僅僅是經貿關系,還涉及政治、文化、科技、教育、軍事合作等方方面面,這是一個長期的、復雜的談判。其次,英國退出歐洲單一市場和關稅同盟后,將大幅加重英國企業關稅負擔,其對外貿易還會遭遇關稅與配額限制。此外,“無協議”還將沖擊金融市場,破壞整個歐洲乃至歐洲以外的脆弱供應鏈,再加上當前的疫情,必將加劇對經濟的沖擊。
歐英談判已到了“最關鍵的時刻”,圣誕節的鐘聲也越來越近,今年的鐘聲能否歡慶雙方“協議”的達成,很快就會見到分曉。
(光明日報布魯塞爾12月7日電 光明日報駐布魯塞爾記者 劉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