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東莞市可園博物館綜合展廳將推出“古楚遺珍——郭店楚簡特展”,該展覽將展現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原裝書“郭店楚簡”及與之同時出土的文物,全面介紹楚簡的出土過程、墓葬時代和墓主身份,挖掘竹簡中承載的歷史文化內涵,探尋中華文明智慧和精髓。
“古楚遺珍——郭店楚簡特展”由東莞市可園博物館和荊門市博物館聯合主辦,展覽將從5月1日持續至7月10日。
“郭店楚簡”的面世
1993年10月荊門市博物館考古工作人員在接到 “塌冢子”(位于荊門紀山鎮郭店村)被盜的舉報后,報主管部門批準后進行了搶救性發掘,出土了幾十件珍貴文物,意外地發現了這一批堆在爛泥里的竹片,沒想到,那些竹片竟是一堆價值連城的寶貝。這就是后來被學術界稱為“改寫中國思想史”的“郭店楚簡”。
▲ 《老子》、《太一生水》部分竹簡
由于這些竹片出土于荊楚文化腹地荊門市沙洋縣紀山鎮郭店村一座楚墓中,且書寫在竹片上,因此郭店一號墓楚墓出土的竹書,稱為“郭店楚簡”。
“郭店楚簡”共有800余枚,其中有字簡約726枚,約1.3萬字,經荊門市博物館竹簡整理小組整理,分為十八篇,為先秦儒道兩家的典籍,大部分是前所未見的古佚書。簡文內容廣泛,有關于宇宙生成的思考,有治國、修身的方略,有研究人性方面的理論著作,還有作者的讀書筆記等等,如同先秦時期的一個“精致的圖書館”。它的出土是一次轟動世界的考古大發現,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對于研究中國哲學史、思想史、古文字和書法藝術等等,均具有非常重要的學術意義。
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龐樸曾表示,“就其實物價值而言,‘郭店楚簡’是目前世界上最早的原裝書,填補了儒道學術史上的一段空白,反映了我國古代哲學思想的成就,否定了黑格爾的‘中國古代沒有哲學’的謬論。”
▲ 虎座鳥架鼓
“郭店楚簡”是燦爛楚文化中一朵奪目的奇葩。楚國是我國春秋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諸侯國之一。楚先人歷經八百年,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博大精深且神奇瑰麗的楚文化,極大地充實和豐富了華夏文化的內涵,對中華文明的形成與發展產生了積極而深遠的影響。不僅如此,楚文化的輝煌成就舉世矚目,堪稱可與同時期西方的古希臘文化相媲美,在世界文化發展史上擁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古墓謎蘊領風騷
楚戰國中晚期建都郢,近400年,歷經王室20年,因在紀山之南,漢以后史稱紀南城。紀山位于楚都近郊,是楚國中晚期王室、貴族公墓區?,F在紀山古墓群是全國文物重點保護單位,其墓葬之密、數量之多、規模之大蔚為壯觀,國內罕見,郭店一號墓只是其中不起眼的很普通的一座小墓。
戰國時期,楚人對于死者的埋葬,獨具特色,有著與其他民族不同的習俗,出土郭店楚簡的郭店一號墓便是楚人喪葬習俗的真實反映。
▲ 銅匜
郭店一號墓是一座長方形土坑豎穴木槨墓,典型的楚國“士”級貴族墓,埋葬在崗地上,土坑形墓坑口大底小,成“覆斗”狀,墓道朝向東方,葬具有槨有棺有苓床,墓坑采用青膏泥密封并逐層夯填。
葬具為一棺一槨,保存較好。由蓋板、槨壁、底板及墊木組成。分頭箱、邊箱、棺室組成,其間均設隔梁。棺置于槨室北側,為長方形懸底方棺,上置笭床。墓主頭東足西置于棺內,仰身直肢,兩手交置于腹部,雙腿分開,僅存骨架,其上殘留較多的腐爛絲織物。
隨葬器物主要置于頭箱與邊箱中。有禮器銅盤、銅匜、銅耳杯等,生活用具木幾、漆奩、木梳等,喪葬用具木俑等,竹簡則出土于頭箱。
由于郭店一號楚墓曾遭盜挖,出土器物組合不完整,棺槨及尸體均已腐爛,所以該墓尚有很多疑問。其中關于墓葬年代,僅根據墓葬形制和出土器物的特征,認定為戰國中后期,距今約2300年。關于墓主人身份,墓中出土有1件漆耳杯,有學者根據耳杯底部刻有“東宮之師”的銘文,認為墓主人是太子的老師,也有學者持其他不同意見。要探尋這些謎底,需要進一步研究,或許這也正是古墓的魅力所在。
▲ 玉首銅削刀
楚墨風韻舞蹁躚
“郭店楚簡”文字是典型的楚國文字,具有楚系文字的特點,而且字體典雅、秀麗,是楚簡中的書法精品。自“郭店楚簡”一面世,就受到書法創作者的寵愛,掀起了研究楚簡書法的熱潮,楚簡書法成為當今書壇一道亮麗的風景。
楚簡書法,是目前能見到的最早毛筆書寫的墨跡之一,楚簡書寫從上到下、從右到左的長條形款式和豐富多變的線條一直影響了中國書法幾千年。楚簡書法橫畫弧曲、點畫放浪、草化簡化等書法表現,透露出的飛舞飄逸俊秀之氣與楚人的浪漫天性一脈相承,使得文字的書寫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生氣,開啟了中國書法筆法體系構建的序幕。
荊門市博物館
“郭店楚簡”書法藝術更是字形優美、運筆遒勁、靈動自然、富于變化,堪稱出土楚簡書法中的杰出代表,是學習楚文字的最佳范本,深受書法藝術家們的喜愛。
竹書的制作方法比較原始,春秋戰國時期,地處楚國中心的荊門盛產竹子,為制造竹書提供了良好的物質條件。郭店楚簡的長度不等,形制也不盡一致。一般而言,竹簡制作的過程包括,將整根的竹子加工成簡的毛坯、汗簡或殺青、涂染、編聯等工序。
【記者】李玲玉
圖片來源東莞市可園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