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日報訊 (記者/楊逸 見習記者/孫羽嘉 通訊員/李曼霞)7月25日,由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指導,廣東省振興傳統工藝工作站、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廣州市大灣區文化交流促進中心聯合發起的南方非遺傳播志愿服務隊成立儀式暨首場“南方非遺學堂”在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舉行。
南方非遺傳播志愿服務隊(下稱“服務隊”)成立,旨在引導促進廣東省志愿者在非遺傳承保護領域發揮志愿力量,更好地保護非遺、傳承非遺和傳播非遺。服務隊將邀請廣東省內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專家學者加盟“非遺名家講師團”,提供公益性非遺講座、培訓、演出、展覽、體驗活動等服務,為廣大群眾提供認識非遺、了解非遺的多元渠道。
成立儀式現場,主辦方為非遺名家講師團首批成員頒發聘書。首期成員包括中山大學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主任宋俊華,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譚元亨,國家一級作家、民俗專家曾應楓,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館長黃海妍,廣東粵劇院副院長張晉瓊,珠??萍紝W院音樂舞蹈學院院長何平,華南理工大學教授、廣州城巿理工學院珠寶學院院長馮敏,廣州美術學院工藝美術學院院長齊喆,廣東省博物館陳列展示中心主任白芳,華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副院長、廣東省舞蹈家協會副主席王海英,廣州大學美術與設計學院教授王丹,廣州體育學院武術學院院長李朝旭,廣東技術師范大學副教授王羊羊,廣東省中醫院傳統療法中心主任、“嶺南陳氏針法”省級代表性傳承人陳秀華,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林倫倫等15位省內專家學者與非遺代表性傳承人。
主辦方介紹,服務隊工作主要包括“非遺普及”與“非遺傳播”兩大板塊:服務隊一方面協助開發線上線下非遺研學課程,將非遺與中國經典文化教育相對接,培育青少年非遺傳承者,另一方面聯動非遺傳承人、政府、媒體、企業等業內專業人士,為非遺開拓多元傳播渠道,將廣東非遺打造成具有全國乃至國際影響力的“文化名片”。服務隊還將為非遺名家講師團搭建“線上+線下”融合平臺:線下以289藝術園區嶺南活力非遺藝術館為非遺活動基地,線上同步在南方+非遺頻道開設“南方非遺學堂”,共同營造非遺保護傳承全民參與的濃厚氛圍。
用文化自信、文化使命、文化情懷,用具有高度、深度、溫度的標準,用“奉獻、互助、友愛、進步”的志愿精神,傳播、傳承和創新非遺,是廣東省志愿者聯合會會長顧作義對非遺名家講師團的期許。顧作義建議,“南方非遺學堂”要注重“傳道、明理、審美、授技、創新”,在非遺傳播上獨樹一幟,“讓每一節課都是一次新的學習,一次思想的交流,一次創意的盛宴”。
成立儀式結束后,“南方非遺學堂”第一課正式開講。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客家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譚元亨與現場觀眾分享主題講座“從珠璣巷傳說看珠三角的變遷”。
今年6月,來自南雄市的民間文學“珠璣巷人南遷傳說”正式入選《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譚元亨認為,正是通過這些嶺南先民不懈的拼搏和開拓,孕育了嶺南民系“敢為天下先”的人文精神,為今天粵港澳大灣區“人文灣區”建設留下豐富的啟迪。
“為非遺傳承‘提燈’、為非遺創新喝彩,用傳播的力量照亮非遺傳承的道路,是服務隊義不容辭的社會責任和文化使命。”服務隊負責人表示,未來服務隊將更直接有效地發揮媒體平臺的力量,推動非遺傳播與志愿服務深度融合,共同助力嶺南特色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