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壤放置在轉動的水晶球里。 新華社發
多件探月工程相關設施同時展出。 南都記者 李冠祺 攝
作為“時代精神耀香江”系列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暨月壤入港揭幕儀式6月26日上午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行。國家月壤在港正式亮相。
當天的儀式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林鄭月娥、香港中聯辦副主任譚鐵牛、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軔院士、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等共同為月壤揭幕。
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由香港中聯辦、香港特區政府、中國科學技術協會、紫荊文化集團聯合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航天科技集團主辦。
展覽含圖片310余張,近百件套實物,講述了160余位科學家的故事,從6月27日至7月9日向公眾開放,香港市民可以近距離觀看月壤。林鄭月娥說,國家取得的部分月壤首次在香港公開展出,讓香港市民可以一同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驕人成就。
2020年12月17日,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五號”歷時23天,歷經11個飛行階段、6次分離、1次對接、2種方式采樣、5次樣品轉移,攜帶著1731克月球樣品返回地球。此次任務是人類時隔44年再次獲得月球樣本,也是我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的收官之戰,在航天強國建設征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這其中,也離不開香港的科研力量。
近日,探月工程三期總設計師胡浩在香港大學的主題講座中談及嫦娥五號在月球采樣的工作情況時,多次贊許香港高校在航空科研領域貢獻的力量,并特意提及月球采樣的表取采樣設備、相機、封裝裝置等由香港理工大學研制。
自去年以來,中國航天連續取得重大突破:嫦娥五號實現地外天體采樣返回;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圓滿成功;北斗三號全球組網開通;中國空間站建設大幕開啟,三位航天員成功入駐空間站。中國航天正一步一個腳印地向新的目標邁進。
胡浩說道,這些成就也同樣凝聚著香港科技界的智慧和心血。
據介紹,“時代精神耀香江”之百年中國科學家主題展將一直持續到7月9日(6月30日、7月1日因回歸活動閉館),香港市民皆可入場參觀。
此次主題展以科學家精神內涵為框架,設立以愛國、創新、求實、奉獻、協同、育人為主題的六部分展區和“愛國奮斗走向復興”專題,以及羽毛球機器人互動空間,集中展示我國幾代科技工作者愛國奉獻、求實創新、協同育人的英雄群像,將“兩彈一星”精神、西遷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疫精神、探月精神等革命精神融會貫穿其中,激勵青年學子樹立星辰大海的科學夢想和自立自強的科技自信。
特寫
38萬公里外的“土壤”由嫦娥五號帶回
南都記者在現場看到,主題展專門設置了“月球樣品”專題展示區,陳列展示了月壤樣品、探月工程降落傘、織物國旗、月壤存儲器、表取采樣裝置實物,以及由航天科技集團提供的探月工程著陸器、返回器、上升器、軌道器“四器合一”模型等。
其中,備受關注的月壤樣品被放在玻璃展示臺上,密封存置于一個透明的“水晶球”中,在燈光照耀下,放在棱臺裝置上的月壤低速旋轉著,流光溢彩。
轉動的水晶容器中,硬幣大小的月壤聚焦了人們的目光。燈光映照下,月壤呈現出黑灰相間的樣貌。距離地球約38萬公里的“土壤”就這樣呈現在面前,感覺很奇妙。
科學資料顯示,月壤是覆蓋在月球表面的“土壤”,包含微細的礦物顆粒、巖石碎屑和玻璃質微粒等。月壤顆粒質地微細,不含任何有機成分,而且非常干燥。
嫦娥五號著陸器、返回器、上升器、軌道器“四器合一”模型,月壤存儲器,表取采樣裝置實物……周邊陳列的多件展品,都與這份月壤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2020年12月,正是嫦娥五號在月球表面采樣成功,并攜帶月球樣品安全返回。至此,人類在時隔40多年后再次成功采集到月壤。
嫦娥五號“挖土”成功的背后,有著香港科學家的付出。香港理工大學教授容啟亮率領團隊研發的表取采樣裝置,幫助嫦娥五號成功完成月表采樣返回任務。
林鄭月娥:科學家訪港,為學生們埋下良好種子
林鄭月娥在致辭中表示,訪問團這次帶來了國家去年成功登月取得的部分月球土壤,首次在香港公開展出,讓香港的市民可以一同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驕人成就??茖W家們訪港,走訪了香港多所大學和中小學,與學生分享國家航天事業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情況,讓他們獲益良多,為他們埋下了良好的種子。
她說,發揮內地和香港各自的科技優勢,加強內地和香港的科技合作,為香港和內地經濟發展、民生改善作出貢獻,是在香港實行“一國兩制”的應有之義。她期盼在中央部委和各位科學家的支持和鼓勵下,香港為國家的航天科技事業作出更大貢獻,成為推動“一國兩制”事業發展的新實踐。
統籌:王海軍 王衛國 游曼妮
采寫:南都記者 程小妹 董曉妍 孫小鵬 實習生 梁穎怡 孫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