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和生產車間里的自動化生產線使用多臺智能機器人協作生產。南方日報記者 戴嘉信 攝
南方網訊 不久前,來自哈工大機器人(合肥)國際創新研究院(以下簡稱“哈工大合肥研究院”)的人機協作智能機器人作為安徽科技的代表之一,受邀參加了安徽衛視春晚的錄制。
合肥是三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之一,擁有60所高等院校。背靠廣闊智力資源,合肥依托實驗室,謀劃智能制造創新鏈、產業鏈,搭建起智造從實驗室到市場的快車道。即將亮相安徽春晚的智能機器人就是合肥智造快車道里的新產品。
當前,廣東省正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加快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合肥智造的新經驗對廣東各地有何啟示?為此,南方日報調研團隊走進合肥,了解其背靠智力平臺,推進智能制造發展的做法與成效。
實驗室里的新變革
在2019世界機器人大會上,哈工大合肥研究院攜國內首個工業機器人云診斷開放平臺亮相,得到了國內外企業的關注。成績背后,是合肥所推動的“實驗室變革”:依托實驗室,謀劃智能制造創新鏈、產業鏈,形成技術快速產業化的路徑。
哈工大合肥研究院成立3年多以來,不斷進行成果輸出。目前,已申報各類知識產權342項、其中發明專利146項、國際專利2項。
這些項目很快得到轉化。如,工業機器人云診斷平臺項目,研究院已孵化成功,成立安徽領云物聯科技有限公司對項目進行運營。此外,還有17個科技成果轉化項目正陸續從“研發模式”邁進“創業模式”。
“我們搭建了創新研究、創業孵化、產業協同三大平臺,構建集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產業孵化和產業運營等業務內容于一體的機器人與智能制造示范基地?!惫ご蠛戏恃芯吭嚎偨浝碇怼⑹袌霾靠偙O錢程說,簡單來說就是給場地、給資金、給人才,助運營。
截至目前,基地集聚了近30個機器人及高端裝備產業鏈優質項目?!安楸镜貛资移髽I提供了產業轉型升級服務,一個智能制造產業的示范集群已然形成?!卞X程說。
事實上,在珠三角早已興起這樣的浪潮:在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中心的展示、產業引進、集成、金融服務等功能已基本具備。非夕機器人項目、廣東泰格威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等12個項目已確定入駐,其中7家企業已開始投入生產。
高等院所“搬”進企業
在外來“實驗室”大展拳腳的同時,合肥“土生土長”的企業也在行動,企業作為創新主體,把高等院所的實驗室“搬”進了合肥的企業,助力合肥智造。
安徽巨一自動化裝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巨一公司”)是江淮汽車集團將合肥工業大學相關研究所直接“搬”進企業的成果。如今公司已是國內領先的汽車智能制造成套裝備和汽車電驅動系統解決方案專家;科大訊飛在1999年獲得第一筆融資后,與中國科大、中科院聲學所、中國社科院語言所相繼成立語音技術聯合實驗室,打破了制約中文語音技術發展的瓶頸。
有了強大的科研后盾,合肥兩家企業的表現,已經能直接影響全國相關行業的風向。這和廣東的企業有些相似,如美的在發展智能制造過程中不斷引入高校、院所,鏈接全球創新資源,如今它在智能制造領域已有強大影響力。
它們有著共同特點:看似低調,但人們在不經意間又會驚訝發現,這些企業已影響了世界。
巨一公司總裁助理王淑旺說,該公司已自主開發出國內唯一一條已投入生產的DCT自動變速箱裝測生產線。德系大眾、英系路虎和日韓系本田、日產、現代等都是公司客戶;以科大訊飛為中心的人工智能產品已經逐步構建。截至2019年12月31日,訊飛開放平臺已聚集超過112萬人的開發者團隊,總應用數超過73萬個,累計覆蓋終端用戶數超26.3億人。
廣東智造企業也在不斷引入實驗室。去年12月,廣東科技成果轉化中心舉行成果轉化活動,來自廣東省高校、部分省外及國際知名高校的45項智能制造科技成果亮相,超過100家對口企業參與對接。佛山欣能裝備有限公司總經理林西說,他們看中的不僅僅是項目,更重要的是項目背后的實驗室。“引入一個項目就等于引入了一個頂尖實驗室?!?/p>
創新平臺助力智造雄心
近年來,廣東正在智能制造新賽道上奔馳。制定實施《廣東省智能制造發展規劃(2015—2025年)》及相關政策措施,深入推進“兩化”融合,全國每5臺工業機器人就有1臺產自廣東,它們優雅而靈活地演繹著廣東高端制造的絢麗未來。
廣東智造的飛速發展,得到了創新平臺的大力支持。廣東在全國先行一步探索產學研合作,全國高校及科研機構紛紛集聚廣東,建立省部級以上各類創新平臺超過300個。其中,就包含了一批智能制造創新平臺。
在制造大市佛山,華南高等研究院(佛山)等一批由大院大所組建的創新載體有93家,主營業務收入5億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實現研發機構全覆蓋。
在這些創新平臺的引領下,佛山智能制造發展迅速。目前,佛山市共有規模以上智能制造企業300多家,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約100家,企業應用機器人總數達1.32萬臺。美的庫卡智能制造基地等重點項目已投產,博智林機器人谷等重點項目推進順利。
佛山市宏石激光技術有限公司是激光智能設備里的“隱形冠軍”,它實實在在地享受到了佛山創新平臺帶來的助力?!斑@些創新平臺真正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比如,我們在激光光學控制上存在一些技術難點,在政府的牽線搭橋下,正在與成都理工大學等高校資源對接。”宏石激光副總經理俞宏標說。
廣東邦寧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譚宏偉說,佛山在做的就是推動智力平臺走出象牙塔,打造“創新+市場”的共同體,有效地推進了智能制造的發展。
■佛山實踐
季華實驗室:瞄準國際高端戰略科創平臺
作為首批4家廣東省實驗室之一,季華實驗室由佛山市五年投入55億元建設,實驗室將打造成為先進制造科學與技術領域國內一流、國際高端的戰略科技創新平臺。
2018年開始,季華實驗室建設全面推進,預計明年6月可正式入駐新園區。
根據規劃,季華實驗室先期重點發展的方向為三大領域:工業機器人及其關鍵技術、基于二元光學的先進技術和應用、面向生命科學的高端儀器裝備。
目前,季華實驗室自立項目已申請52項發明專利,引入多個國內外高端團隊,還先后與美國橡樹嶺國家實驗室、劍橋大學、清華大學等國內外60余個高端團隊進行了深入洽談。
去年,實驗室成功全職引進首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葉恒強,實現了佛山全職引進中國兩院院士零的突破。
圍繞科技成果的創業孵化也在默默進行。實驗室首批孵化企業佛儀科技(佛山)有限公司推出的JHL-MW6000微波電源產品填補了相關國內技術空白。
為了更好的進行成果孵化。實驗室還與粵科金融集團合作設立廣東季華科技成果股權投資合伙企業(有限合伙)。它將成為實驗室科創成果孵化、資本化和市場化發展的重要推手。
■專家聲音
中國工程院院士盧秉恒:從規?;a走向柔性生產
制造業要邁向價值鏈高端,要以智能制造為方向,推動制造工藝、方式、裝備的智能化投入,瞄準市場個性化需求,從規?;a走向個性化、定制化的柔性生產,增加制造環節附加值。
佛山傳統產業所做的智能制造轉型就值得參考。產品方面,比如佛山家具開始進軍智能家居,讓產品學會“思考”。企業方面,如佛山陶瓷企業,在實現智能化以后,從以前的規?;a發展到現在的個性化生產。
智能化生產下,應該是可以做到過程監控、智能診斷、智能運維等,這就是智能化和自動化、數字化的不同。大部分企業的智能化實際上有三個層次:有的還在自動化階段;有的已經實現自動化,正在進行智能化;有的雖有智能化,但仍在某些環節保留工人負責的工序。
普通企業從數字化、自動化向智能化轉型,最大難點在于將傳感器、軟件、大數據進行集成,實現人工智能。企業實現智能化轉型,就可以依靠自動傳感器不斷地進行測量,將數據、程序與數控機床連接,再通過電腦下達命令,指揮數控機床修改程序,這就是智能化。
智能化的轉型升級,將使企業實現大規模定制化生產來滿足個性化需求。
南方日報記者 劉嘉麟 見習記者 羊建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