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七夕之夜,廣州非遺潮玩藝術新地標——潮墟C·PARTY熱鬧非凡。由廣州廣電傳媒集團和廣州美術學院聯手舉辦的“廣州美術學院非遺研培學員結業成果展”(以下簡稱“非遺研培成果展”)在當天啟動,現場還有七夕·粵劇“街文化”展演、瑤族繡娘炫技、漢服同袍大巡游等各種節目輪番上演。
其中,14米刺繡版《千里江山圖》在“非遺研培成果展”發布儀式上亮相,令現場觀眾大開眼界。
刺繡版《千里江山圖》亮相。(來源:主辦方供圖)
煙波浩渺的江河、層巒起伏的群山、漁村野市、水榭亭臺、茅庵草舍、水磨長橋……《千里江山圖》是北宋王希孟創作的絹本設色畫,現收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這次來到“潮墟”的這幅刺繡版《千里江山圖》,全長14米,由清遠市刺繡文化協會的10名繡娘歷時5個月創作而成。這幅刺繡作品顏色勻凈清麗,意境雄渾壯闊,氣勢恢宏,充分表現了自然山水的秀麗壯美。
據介紹,非遺研培計劃是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至2019年,廣州美術學院先后組織舉辦了陽江漆器髹飾技藝、佛山剪紙、汕頭剪紙、瑤族刺繡等研培班,總計培訓學員215人,取得了較大的社會效益。本次“非遺研培成果展”涉及廣東省多個國家級非遺項目,如陽江漆器髹飾技藝、佛山剪紙、汕頭剪紙、瑤族刺繡等。該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展示方式,展示作品是非遺傳承學員在深入了解非遺項目歷史發展和內在脈絡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更符合非遺項目發展實際,尤其是當代人喜歡的非遺衍生品或文創產品、跨界產品。
在“潮墟”的乞巧派對上,幾位瑤族繡娘在電波藝術創意營前擺開陣仗,現場教市民繡起了書簽。這些瑤族繡娘大多來自清遠連南,是非遺研培班的學員。
觀眾欣賞瑤族刺繡作品。(來源:主辦方供圖)
(作者單位:羊城晚報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