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周恩來,這是朱德……”上周末,在潮州西湖邊的涵碧樓門前,一位年輕的父親帶著小孩來此參觀,學習了解“潮州七日紅”的革命故事。
潮州市紅色資源豐富,在黨史學習教育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近段時間,潮州市湘橋區積極發掘革命史跡,用活紅色資源,通過成立地方志志愿者服務隊、打卡革命遺址等方式,將紅色黨史融情于“景”,寓教于“行”,讓紅色基因、革命薪火代代相傳。
潮州西湖涵碧樓,父女倆在周恩來等雕塑前參觀。
摸清紅色文化家底現有81處革命遺址
講好湘橋紅色故事,首先要盤清紅色文化“家底”。
“在之前革命遺址普查成果的基礎上完善補充,從原來的60多個增加到現在81個?!毕鏄騾^志辦主任謝麗麗介紹,湘橋區委黨史研究室已著手編輯《湘橋區革命遺址匯編》,目前已完成初稿。
2019年10月以來,湘橋區在轄區內組織開展新一輪革命遺址大普查,對可列入的革命遺址進行篩選、甄別。通過走訪當地老干部、革命后代等知情者,運用田野實地調查,踏勘遺址現狀,結合多種資料互證等,該區確保做到每一處遺址建立一個檔案,有相應登記表、其形成的歷史背景和相關照片。
值得一提的是,近些年,湘橋區有多處原為居民住宅或單位辦公用途的不可移動革命文物,經騰遷修繕,改造成對公眾開放的紅色場館。
柯柏年故居修繕前后對比(局部)。
位于潮州古城的劉察巷15號宅院,是“左聯潮州英杰”柯柏年故居(李春濤烈士故居),曾經一度破敗。去年3月起開始修舊如舊,并清理出后庭,從474平方米變為現在的612平方米。目前,該故居正作為紅色教育基地進行相關布展,未來可供市民和游客游覽觀賞,了解潮州紅色文化,傳承革命精神。
經調查統計,湘橋區81處革命遺址中,屬于文物的有12個,其中國家級、省級的文物保護單位各1個、市級8個、區級2個,有20個革命遺址作為紅色旅游景點。
梳理后對外公布,湘橋亮出紅色家底。該區對革命遺址掛牌保護,通過印制牌匾、設置二維碼等方式,豎立“身份”標志。同時,還通過南方+湘橋頻道、“湘橋發布”等媒介,線上展示紅色遺址,引導黨員群眾關注、保護身邊的紅色文化資源。
打卡遺址現場教學自發學習革命精神
近段時間,湘橋區鐵鋪鎮大坑村迎來一批批學習參觀者,“革命母親”李梨英故居就在村中。這里是潮州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黨史教育基地。
在近期的一次黨史學習教育中,潮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慶和向前來參觀學習的學生和黨員干部講解了李梨英參加革命時的英勇事跡。小學生參觀紅色古井和紅軍槍械修配所,并在紅色戲臺為大家帶來歌曲《紅星歌》《我們是共產主義接班人》,并朗誦《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潮州市委黨史研究室副主任劉慶和在李梨英故居向小學生介紹革命先輩的故事。邱佳瑩 攝
如李梨英故居一般,湘橋不少紅色遺址成了最佳現場教學場所。
橋東街道的臥石村是革命老區,從這里走出了許多革命志士。村里的抗日主題小公園原為抗日時期潮汕地區地下聯絡點之一,公園里的文化長廊通過長卷壁畫形式,再現了從抗日戰爭到新時代的各個不同時期臥石村的歷史和人物故事。
“沒組織,都是自發來的。”臥石村黨委書記丁鵬歆說,最近經常有人自發來此參觀學習。95歲的抗美援朝老戰士丁錦坤從村中走出參加革命,如今在村里頤享天年,他偶爾也到小公園向來者講述革命故事。
黃埔軍校潮州分校舊址——李厝祠是潮州市革命傳統教育基地,反映了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歷史事實,也是老一輩革命家周恩來同志在潮州的活動足跡,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近日,在中山路李厝祠,金山街道黨工委書記陳懷爍向黨員干部講述黃埔軍校潮州分校創辦的過程和為革命培養人才的故事,讓黨員干部重溫光輝歷史。
去年以來,廣東省發布兩批歷史文化游徑,位于湘橋區域內的涵碧樓、李厝祠和李春濤、柯柏年故居等紅色遺址入選其中。它們已成為不少市民游客的打卡必選。
志愿記錄口述歷史 追尋紅色記憶
紅色遺址長留存,紅色故事需要抓緊記錄。
近期,湘橋區志辦、黨史辦組織地方志志愿者走進革命遺址,開展學史實踐志愿服務活動。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內容便是記錄革命者及其后代的口述歷史,并從中發現新的線索。
“總覺得有些歷史故事缺乏挖掘,時隔多年,有些口述史也不一定是真,需要多方求證?!边@段時間,志愿者蔡立佳參與有關“左聯”英杰馮鏗的口述史記錄。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找到了馮鏗當年贈送親人的刺繡品,這成為馮鏗烈士難得的遺物。他們還重新確定馮鏗故居所在位置。
湘橋區地方志志愿者采訪革命先輩的后人,記錄口述史。蔡立佳 攝
“今日之和平來之不易,我們要永遠記住革命先輩所做的事?!眳⑴c記錄口述歷史的志愿者楊湘玉說,他們采訪到一位70多歲的老伯,其外公是當時《路報》創辦者之一的陳政。解放戰爭時期,《路報》以比較隱蔽的形式宣傳和平民主,團結教育人民,深受人民群眾的歡迎。根據老伯的回憶,陳政在一次會議中,因為叛徒出賣,為了保護同志和珍貴的槍支而壯烈犧牲。
事實上,志愿者每到一處革命遺址,湘橋區地方志工作人員便為他們講述革命遺址的革命故事。大家在緬懷革命先烈中,接受了一次次深刻的黨性教育。
“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更多人了解歷史,只有了解歷史,才能產生共鳴,才能成為新一代的建設者,這也是一種愛國的方式?!睏钕嬗袢缡钦f。
針對人員編制少、工作量大,在職人員專業知識較為薄弱等問題,湘橋區志辦不斷吸引社會力量擴寬地方志用人渠道。此前,湘橋地方志志愿者服務隊成立,目前已有43名志愿者參加。
眼下,志愿者們已走訪16個革命遺址,并收集整理了2份口述史。謝麗麗說,接下來,還會有更多志愿者參與其中,整理更多口述革命史。湘橋區還將組織志愿者開展紅色故事進鄉村,紅色教育進學校等活動。
【全媒體記者】蘇仕日
【實習生】邱匯雄
【通訊員】湘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