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廣東省佛山市與北京市海淀區正式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合作協議。今后,兩地的社保、企業登記注冊、不動產登記等高頻事項,可通過海淀通、佛山通以及市民之窗等平臺進行辦理,實現企業和群眾異地“跨省通辦、一次辦成”。
佛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黨組書記、局長陳偉鋒表示,此次對接對佛山、海淀而言,不僅在政務服務領域搭建了合作平臺,更將助力兩地產業要素深入交流,對推動“十四五”規劃實施開好局起好步具有積極意義。
跨省通辦
數據“多跑路”實現辦事“零跑腿”
“我想在佛山貸款買房,以前打印各種證明還得跑回佛山,沒想到現在也能在北京打印了!”4月15日,在北京市海淀區工作的陳武聰通過“跨省通辦”服務成功打印了無房證明、社保參保證明等材料,整個流程僅耗時5分鐘,大大節省了時間成本與辦事成本。
“跨省通辦”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營商環境的重要舉措。
今年,國務院明確提出,企業和群眾經常辦理的事項,要基本實現“跨省通辦”。2月,廣東省與北京市等4個省市共同簽署戰略合作協議,推進跨區域數據共享應用,共同提升跨區域政務服務水平,為佛山與海淀在京粵兩地先行先試牽手合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根據協議,佛山與海淀雙方將按照高頻優先、成熟一批、公布一批、實施一批的原則,充分發揮區塊鏈技術不可篡改、多方共識、安全可信的優勢,構建“鏈上共識”機制,打破空間地域的界限,為辦事企業和群眾提供了異地代收代辦、材料智能核驗、辦事結果互認、審批數據上鏈等“全環節、多元化”跨省通辦服務渠道。
依托海淀通、佛山通等掌上應用以及市民之窗等政務服務一體機,實現兩地政務服務互聯互通。企業群眾可以通過下載海淀通、佛山通,或者通過兩地的“市民之窗”自助終端來辦理通辦業務,首批兩地共提供通辦服務163項。
佛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陳偉鋒表示,下一步將依托區塊鏈平臺探索數據共享應用,探索以區塊鏈技術聯盟為載體,實現跨區域審批和服務結果鏈上“共識”的政務服務通辦新模式,通過“數據賦能”挖掘更多政務服務場景,不斷提升兩地政務服務便捷度和群眾獲得感。
目前,廣東省已與10個省市以及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通過全程網辦、窗口異地代收代辦、一體機自助辦等方式,實現3644項高頻事項“跨省通辦”、粵港澳“灣區通辦”,大大方便了群眾異地辦事。
4月15日,廣東省佛山市與北京市海淀區正式簽訂政務服務“跨省通辦”合作協議。
優勢互補
政務“小切口”撬動產業“大合作”
“對于互聯網企業而言,時間就是金錢,能夠在佛山辦理北京的業務是一個非常實惠的舉措。”京東科技粵海戰區產業運營組秦瑛杰表示,作為北京公司的外派員工,跨省通辦能夠解決異地辦理對公業務、個人業務的痛點。
近年來,海淀區有多所高校和企業在佛山落戶合作,佛山也有大量企業北上發展,為兩地高質量發展貢獻力量。本次,佛山與海淀共同推動政務服務兩地通辦,將為兩地經貿合作和人才往來提供便利。
廣東作為改革開放排頭兵、先行地、實驗區,全國第一經濟大省,奮力實現“四個走在全國前列”、當好“兩個重要窗口”的目標要求,在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對于佛山而言,本次“跨省通辦”合作,除了能為市民、企業辦事提供便利,更翻開了佛山與北京等一線城市交流合作的新篇章,為深化粵港澳大灣區與京津冀地區協同發展提供了想象空間。
廣東省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副局長魏文濤表示,“跨省通辦”機制實施后,將為兩地產業升級、經濟發展提供更大空間。此次廣東佛山和北京海淀的牽手合作,將作為京粵深化政務服務合作的試點,進一步突破體制機制障礙和數據共享應用壁壘,借助技術創新,促進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為京粵兩地進一步拓寬合作領域、創新合作模式提供探索經驗,為兩地促進資源互通、人才互融搭建交流平臺。
近年來,佛山積極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持續打造良好營商環境,在項目、資金、人才等方面加快與國內外先行城市對接合作。北京是全國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國際交往中心、科技創新中心,尤其是海淀區有著豐富的科技和人才資源優勢,科技、教育、文化氛圍濃厚,現代科技產業發達,高素質人才密集,是中國最具活力與創新精神的地區之一,與佛山制造業基礎優勢互補。
“十四五”時期,佛山要打造粵港澳大灣區極點城市、全省地級市高質量發展領頭羊、面向全球的國家制造業創新中心,篤定心志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產業數字化與數字產業化,引人才之力濟產業之需,是佛山孜孜以求的目標。
佛山市政務服務數據管理局局長陳偉鋒表示,佛山將以此為契機,搭好橋、鋪好路,整合政務服務資源、創新人才服務,打通雙方政務服務的渠道,推動促進人才、金融等要素流通和科技成果轉化,加強人才磁聚效應,為“十四五”經濟發展開新局起好步。
【撰文】肖霞 趙越 鄭朋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