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篤鮮
最近有媒體指出,部分高校熱衷給校友捐贈數額排名,是以道德綁架方式施壓?!暗赖陆壖堋被蛟S談不上,但一些大學屢屢高調宣傳校友捐款數額,確實欠考慮,沒必要,也沒意思。
對高校來說,校友捐贈是財政撥款與學生繳費之外相對重要的收入來源。說得現實一點,受贈方獲得實際利益,捐贈方收獲社會聲望。高校對捐贈者表達感謝,一方面是投桃報李,一方面可以趁機展示本校聲望。按照這個邏輯推想,高校便會在利益驅動下,追捧慷慨解囊的校友,攀比誰家收到的捐款更多。
然而,高校不該是做買賣的地方,也不是所有事情都能用現實利益衡量。社會對大學的期待,是作為研究學術、傳播知識的最高學府,堅持純粹的學術追求,為人類拓寬思想與技術的邊界,承擔引領社會發展的責任,風骨昂然,遺世獨立。正是基于這樣的期待,我們才會格外尊敬大學。
因此,高校發展固然需要經濟利益,但絕不該為了利益做出與身份不符的舉動。具體到校友捐贈,大學應該做的,是將每一筆捐贈都記錄下來,后續公開款物去向,接受監督。如果捐款者想要宣傳,由他們自行宣傳就是了。大張旗鼓地宣傳誰捐了多少,不加掩飾地諂媚捐贈者,不是大學該有的做派。比起費心思搞排名,接受了幾個億捐贈之后,科研設備有了哪些更新?學生食宿條件有無改善?高校更應該把這些問題回答好。
反過來,驅動校友給母校捐款的不僅僅是社會聲譽。把財物捐給哪里不是做慈善、不能博得好名聲?選擇捐給母校,無疑與校友情結有關,也包含對高校的認可,相信高校能夠把捐贈用在最恰當的地方,為社會發展做出更多貢獻。也就是說,愿意捐款的校友,無論高校有沒有“施壓”,都會給母校捐款。
人們之所以看重校友捐贈,是因為想要借此衡量高校發展水平,培育出了多少人才,看高校是否讓學生發自內心地感激。高校的付出與收獲本應是相輔相成、水到渠成的。近年來,有高校宣傳野雞機構排出來的“最有影響力學者排行榜”,受到教育部批評,有知名大學接受某企業家贊助給學院冠名,由于此人發表的“軒轅召喚”等文章堪稱侮辱學術而備受質疑。
種種讓社會期待的和高校身份不符的事件發生,其實都指向高校對眼前利益的片面追求,折射出浮躁的心態,而高校卻是最該“板凳坐得十年冷”的地方,折腰時把尊嚴都摔碎在地上,再想拼起來就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