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你們的精心救治,給了孩子再一次生命,你們是我們的恩人!”出院前,小向(化名)的父母向醫護人員表示深深的感謝,18歲的小向終于可以挺胸抬頭,露出了久違的笑臉。
4月29日,記者從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獲悉,該院近日成功救治一位縱隔畸胎瘤患者,該腫瘤大如足球,給手術帶來不少挑戰。醫生提醒,縱隔畸胎瘤好發于30歲以下的青壯年,如果出現胸悶、氣促、聲音嘶啞等癥狀要及時就醫。
突然胸悶氣促,檢查后發現巨大腫瘤
2020年10月,18歲的小向出現了無誘因胸悶、活動后氣促等癥狀,憂心忡忡的父母馬上帶他到當地醫院就診,CT檢查發現:小向右側胸腔內有一個24×23×21厘米的巨大腫瘤!這個腫瘤像個足球一樣大,已經將小向的心臟和縱隔的大血管結構擠壓移位,他的脊柱也因腫物擠壓而發生側彎。
小向在接受當地醫院的建議后轉診上級醫院,并在上級醫院做了4程化療。但腫瘤不僅沒減小,還有所進展了。小向父母經過多方打聽,帶他來到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求醫。
“第一次看到小向時,我非常震驚!身高178cm的大男孩瘦得只剩下47.5公斤;頭低著無法抬起,身體無法站直,面色蒼白?!毙赝饪迫齾^的黃小玲護長回憶道。
面對如此嚴重的疾病,中山大學腫瘤防治中心胸科林鵬教授沒有絲毫退縮,他為小向看診后,立刻安排小向收入院完善相關檢查,準備進一步的治療。
入院后,林鵬團隊對小向的病情進行再次全面的檢查和評估。胸部CT結果顯示,小向的右側胸腔有一個巨大腫瘤,腫瘤壓迫膈肌、右側肺,僅部分右上肺葉殘留肺功能;腫瘤與上腔靜脈、下腔靜脈、降主動脈等胸腔內大血管關系密切。中心術前穿刺病理報告會診提示:腫瘤符合畸胎瘤。
林鵬提議組織多學科專家進行討論,為小向制定了最佳診療方案。很快,手術麻醉科賴仁純副主任醫師、張天華醫師等相關學科專家與胸科專家團隊針對小向的病情進行了全院多學科會診,大家圍繞腫瘤性質、手術指征、手術治療方式、術中麻醉風險、各種險情的應對和策略以及圍手術期管理等診治難點進行了充分的討論與交流。
最終的會診意見是,小向診斷右側胸腔畸胎瘤明確,腫瘤巨大,危及生命,化療不敏感,手術治療是唯一選擇。但是,腫瘤壓迫右肺及縱隔臟器,手術風險極高,圍手術期并發癥風險較大,在征得小向父母同意后,林鵬第一時間為小向安排了手術。
直面難題,中腫專家成功“拆彈”
4月15日上午,林鵬主刀、各學科專家密切配合,開始為小向做手術。
考慮到小向病情特殊且兇險,手術麻醉科賴仁純在術前就為小向制定了個性化的麻醉方案。因巨大腫瘤的壓迫導致呼吸困難,小向的術前血氧飽和度只有50%-60%,且無法平躺在手術臺上,只能采取頭高右側臥位,在給予充分的面罩吸氧后,馬上快速進行誘導氣管插管術。
專家團隊經胸骨正中劈開+右前外側L形切口進胸,探查發現腫瘤占滿了整個右側胸腔,右肺幾乎完全受壓萎陷,縱隔偏移明顯,腫瘤與周圍胸壁、膈肌、肺、肺血管上腔靜脈、下腔靜脈和心包之間存在廣泛而復雜的粘連,術中無法完全暴露重要的血管和腫瘤的基底。所幸的是,沒有發現腫瘤侵犯小向的重要血管等結構。
但是,小向的腫瘤與胸壁粘連嚴重、腫瘤營養血管豐富??紤]到分離過程中創面出血量會比較大,林鵬盡快移除腫瘤,進行創面止血。術中,林鵬發現小向患側膈肌萎縮、發育不良如紙薄,他給小向做了右側全膈肌補片重建加固。
手術麻醉科和輸血科團隊為手術提供了“雙重保障”。因存在復張性肺水腫,小向的氣道內出現大量透明泡沫痰,術中賴仁純間斷地使用纖維支氣管鏡進行吸引,清除氣道分泌物。
手術前在小向的右側頸靜脈和右側股靜脈分別置入靜脈雙腔導管,術中經四條靜脈通道快速輸注血制品及晶、膠體溶液,術中共輸紅細胞27.5個單位,冷沉淀20個單位,血漿2300毫升,晶體2.5升,膠體2.5升。
在醫護人員共同努力下,林鵬團隊成功幫小向摘除了巨大畸胎瘤。在手術完成那一瞬間,大家都松了一口氣。
快速康復助力重獲“新生”
術程順利,術后小向帶著氣管插管被送至ICU進一步接受監護治療。但新的考驗隨之而來:小向能否順利脫離呼吸機,術后感染能否得到控制……這些成為了中腫醫護團隊最掛心的問題。
術后小向生命體征平穩,使用呼吸機輔助通氣。在多學科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小向的左肺功能慢慢恢復正常,術后感染也很快得到控制。術后第四天,小向的氣管插管順利拔除,脫離呼吸機自主正常呼吸,避免了進一步切開氣管的損傷,成功轉回病房?;氐讲》亢?,胸科醫護團隊為小向進行個性化術后康復訓練指導,小向穩步康復。
4月23日,在醫生團隊的用心治療和護理團隊的悉心護理下,小向終于出院了。這個18歲的小伙子可以昂首挺胸,迎來風華正茂的青春。
結合小向術后腫物病理結果,小向最終被診斷為混合性生殖細胞腫瘤。接下來林鵬團隊將繼續為小向的治療提供指導。
小向為什么會突然得???專家介紹,縱隔畸胎瘤是胚胎性腫瘤,是一種常見的縱隔腫瘤,發病率約(0.1~0.2)/10萬,見于成年人,好發于30歲以下的青壯年,占成人縱隔腫瘤的15%~18%,兒童為24%。大部分畸胎瘤為良性,病程較長,10%左右畸胎瘤為惡性。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異,但惡性者男性占絕大多數。
縱隔畸胎瘤的臨床表現多見早期病變較小可無癥狀,隨著腫物體積增大出現壓迫癥狀,繼發感染和惡變,會產生相應的癥狀、體征:如胸悶、氣促、聲音嘶啞;體表局部腫塊;面、頸和上胸部腫脹;反復發作的肺部感染、肺不張;胸腔積液、心包積液、心臟壓塞等癥狀。
專家介紹,根據臨床表現、胸部X線及CT所見,可以得出縱隔畸胎瘤的診斷。手術切除仍是目前治療畸胎瘤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
南方日報記者 朱曉楓 通訊員 羅彬 陳麗蓉 黃小玲 陳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