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廣東新聞7月19日電(唐貴江 黃華坤) 記者19日從廣東省自然資源廳獲悉,近日,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等專家對《廣東省智慧自然資源總體設計方案》(下稱《方案》)進行評審,認為廣東智慧自然資源建設對于貫徹自然資源“兩統一”管理理念、支撐數字廣東建設、實現省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和價值。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電子政務辦公室發布《省級政府和重點城市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調查評估報告(2021)》。在省級政府一體化政務服務能力指數評估中,廣東連續第三年得分居全國第一,摘得“三連冠”,這是廣東推進數字政府改革建設結出的豐碩成果。
持續創新成效顯著繪制“十四五”智慧自然資源藍圖
近年來,自然資源信息化總體框架初步成型,粵政圖等應用平臺發揮了良好作用。有力支撐應急、公安部門,助力防疫和復工復產;支撐政法委,助力城市網格化精細管理。截至2021年5月,自然資源910個圖層、9億多地圖要素、34種主題分類、301個地圖產品,支撐服務79個政府部門,數據空間分析和共享服務日均調用約1.3萬次。
一體化政務服務水平不斷提升,“互聯網+不動產登記”“不動產登記+金融服務”基本實現廣東全省覆蓋;國土空間規劃“一張圖”實施監督系統省、市、縣三級聯動。在線巡查系統,制止土地違法事件9.5萬件,挽回直接損失9.46億元。完成全省463處大型及以上隱患點專業監測推廣應用。
在此基礎上,廣東省自然資源廳以全面建成自然資源高水平保護高效率利用“雙高”示范省的基礎支撐,“十四五”期間加快推進全省生態文明建設和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舉措,編制《方案》構建未來4年智慧自然資源藍圖。將實現全面融入數字政府改革建設大局,加快自然資源管理數字化、智能化轉型,為全國自然資源管理信息化支撐提供先進經驗,為全省政府治理“一網統管”先行先試的目標。
《方案》提出,第一階段2021年,主要任務是初步構建自然資源數據資源賦能動力鏈、夯實自然資源業務應用服務價值鏈基礎、初步搭建智慧自然資源技術支撐能力鏈;第二階段是2022至2023年,主要任務是提升完善數據動力鏈、構建優化業務價值鏈、提升技術支撐能力鏈;第三階段是2024至2025年,主要任務為形成“數據驅動、精準治理”的自然資源數據賦能動力鏈,建成“整體協同、智能高效”自然資源業務應用服務價值鏈,全面強化和落地智慧自然資源技術支撐能力鏈。
構建“一圖驅動、五點支撐、四域協同”新格局
《方案》將實現數據統管統發、信息系統統建統用、業務省域協同,支撐自然資源“六個一”(一套數、一張圖、一本證、一本賬、一起管、一體修)管理體系全面落實。全面優化總體框架體系。強化“全域全要素覆蓋”的數據架構,再造“全業務支撐服務”的應用架構,升級“全面智能創新”的技術架構,實現“全面高效協同”的業務體系。
廣東智慧自然資源將著力構建“一圖驅動、五點支撐、四域協同”新格局。一圖驅動,即打造一套自然資源三維時空數據底圖,構建數據動態管理、信息智能提取、智慧融合應用的賦能動力鏈,支撐形成自然資源“四域協同”的融合共治新格局;五點支撐,即構建調查監測、審批監管、評價評估、預測預警和智慧賦能五大能力,提供自然資源業務協同“縱到底、橫到邊”的“一網統管”“一網通辦”能力;四域協同,即推進資源資產、規劃配置、管制利用、保護修復業務流程再造,推動自然資源治理方式系統性重塑。通過進一步優化智慧自然資源頂層設計,未來在供給群眾和企業的創新服務、精準服務將越來越多,協同服務、整體服務能力將越來越強。
賦能科學化、精細化決策,全面融入數字政府改革大局
《方案》注重智慧賦能,通過數據賦能、技術賦能促進應用賦能,提出多個創新理念,全面助力政府決策治理科學化、精細化,全面融入數字政府改革發展大局。
提出自然資源數據管理創新理念,構建“數據-信息-智慧”一體的自然資源實體。實現多元異構數據融合和匯聚,支撐全力打造數字化、智能化的自然資源業務活動空間。提出構建自然資源基礎實體、專業實體和綜合實體等對象化管理理念,創新數據治理模式,構建“采管”一體“兩級”數據治理機制。
據悉,《方案》將全面融入數字政府改革大局,統一權威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數據供給,自然資源業務“跨省通辦、省內通辦”,自然資源治理決策科學化、精細化。在目前的信息化基礎上,統一自然資源和空間地理數據底板、協同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助力糧食安全保障、支撐統一規劃體系、助推重大項目實施、助力非稅收入征收,助推重大項目實施。全要素保障,促高質量發展,為重大項目提供用地、用林、用礦、用海等自然資源全要素保障和全過程動態監管,協同其他部門為高質量發展提供保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