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爺”回來了。在過去的一年半時間里,他有近半時間都在全國各地支援抗疫,許多來科室短期輪崗或者跟班學習的醫護很少能夠見到他。
7月26日上午8時,戴著繡有“黨員管向東”字樣醫生帽的管向東準時出現在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下稱“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重癥一科門前的走廊上,他要參加每天例行的大交班。
值班醫護逐個匯報病例情況,20多分鐘的時間里,管向東不時交握著雙手,盯著屏幕仔細聽著,現場的氣氛有點兒嚴肅和緊張。
7月26日上午8點,管向東參加每日例行的大交班。
管向東是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主任。因為性格直爽、專業能力強,多年前在國外參加學術會議時被同行們開玩笑般稱為“管爺”。這個響亮又親切的代號就一直叫了下來,管爺的“江湖地位”也從這個名稱中盡數體現了。
藝高人膽大
“管爺”身材高大,走路生風,是個豪爽又有一顆大心臟的醫生。
去年年初,他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重癥專家組成員只身前往武漢抗疫。在支援的兩個多月里,“管爺”經常單槍匹馬外出巡查,開車幾乎跑遍了武漢每一家定點收治醫院,指導重型、危重型患者的臨床救治。天門市、仙桃市的死亡率曾居高不下,經他現場指導,鼓勵當地醫生積極進行插管治療后,病死率大幅下降。
在武漢支援期間,管向東駕車幾乎跑遍了武漢市每一家定點收治醫院。圖為他當時使用的車輛通行證和工作胸牌。
在武漢期間,管向東和國家組的其他專家共同編寫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型、危重型病例診療方案》,是全國各地臨床救治的實戰依據。由他和團隊編寫的《診治重癥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推薦方案(1版)》更是向世界貢獻了中國智慧。
“管爺”不僅藝高,膽子也大。他告訴筆者一個小故事:那是剛到武漢的第二天,他和另一位“重癥八仙”杜斌教授一起到武漢集中收治重型、危重型患者的金銀潭醫院巡查。到醫院后,早到十多天的杜斌輕車熟路,利落地穿好防護服進了病房?!靶聛淼摹惫芟驏|不熟悉業務,只能一個人照著墻上貼的指引一步步進行防護。出來時,也是照著指引依樣畫葫蘆,“我問杜斌為什么不等我,他說你只要把口罩戴好就沒問題?!?/p>
“那時候的金銀潭可以說是‘龍潭虎穴’,都是傳染性很強的病人。但是我們幾個(專家)很輕松,沒有一點覺得恐懼害怕。因為我們本身干ICU 的,這些東西見多了,心里都有數,只要把防護做好就行?!?/p>
管向東的防護服上,除了名字,有時候還會寫上“管爺”或者“管OK”。
回看武漢期間的照片,管向東的防護服上除了名字,有時還會寫上“管爺”或“管OK”,他就是患者和醫護心目中的“定心鼓”。
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醫師司向是管向東的博士生,也是中山一院首批援鄂醫療隊員。他至今仍清楚地記得一個細節:當時“管爺”到他支援的漢口醫院巡查。巡查結束后,“管爺”脫下口罩,在醫院的空地上抽了根煙。
“當時我們還是有點緊張的。”司向說,“可我一看主任非常瀟灑地抽了一根煙,心一下子定了很多。我意識到應該正確看待這個病毒,它在空曠、空氣流通的地方是不會造成傳播的,我們要在戰術上重視它、戰略上輕視它,掌握了它的傳播規律就不要懼怕它?!?/p>
從武漢回來后,“管爺”在廣州僅僅休整了3天,又應召到黑龍江抗疫去了。這一年多來,他步履匆匆,時刻準備好出差套包拎著就能走。他先后馳援黑龍江、新疆、遼寧、云南等地抗疫。今年5月底,“家門口”出現疫情,他任國家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在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市八醫院駐點一個多月。
今年4月,管向東應召前往云南瑞麗支援抗疫。
新冠疫情發生后,“管爺”累計參與一線疫情處置超過250天。武漢之后的多次馳援,他一直保持著直接管理的重型和危重型患者零死亡的紀錄,“我最開心的時候就是看著病人從ICU出去的時候?!?/p>
打造有溫度的ICU
“早晨!你系不系聽廣東話噶?我廣東話幾好噶。來握握手,用力,抓緊點?!痹谥匕Y一科的病房里,“管爺”用流利的粵語跟病人打招呼,語氣就像對著一位許久未見的老朋友。
眼前這一幕,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劉紫錳時常見到,印象也特別深刻。“他特別喜歡跟病人交流,聲音又很有感染力。每次來查房,病人都會被他的聲音喚醒,聽到他的聲音反應也會比我們好很多?!?/p>
查房時,管向東會先用響亮的聲音和病人交流。圖為管向東檢查病人情況。
作為一名臨床專家,“管爺”始終沒有離開過他的病人。只要在廣州,他堅持每周查房2到3次,跟科里的醫護們討論案例病人和需要支持的病例情況。而他多年倡導的“泡病人”理論也在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的醫護中傳承著。
“他很強調作為ICU醫生要待在病人床邊,我們叫‘泡病人’。ICU就是I see you(我看著你),你必須時刻去看著他,隨時關注他的變化,臨床經驗一定是泡出來的?!焙汀肮軤敗惫彩?0多年的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陳敏英說。
“管爺”常說,重癥醫學不是治病的,而是救命的。他心里一直有個目標——打造一個有溫度的ICU,為此還創新制定了一套TEA制度——T(Tell,告知),E(Evaluate,評估),A(Answer,回應),優化醫患的溝通方式。
他說,ICU的病人都是到了生命垂危的關頭進來的,他把身家性命交到你的手上,這是100%用生命在信任你。如果不能給病人和家屬一個溫馨的、有溫度的ICU,怎么能對得起他們的信任。
管向東有一個目標,是打造一個有溫度的ICU。
他的帽子上繡著“黨員 管向東”,正是為了查房、治療時讓病人看清楚,讓病人安心,“他知道你是黨員也會更加信任你?!?/p>
出于對病人的負責,“管爺”對專業的高要求也是出了名的,這一點從常規的交班就能看出來。劉紫錳說,管主任特別要求病例匯報的邏輯要清晰。如果邏輯混亂,沒有自己的思考,被他現場打斷甚至反問到啞口無言的情況也經常發生。
司向曾經歷過那樣的“黑暗時刻”?,F在回想起來,他說:“這是讓我至今都受益的培訓和鍛煉過程,我的成長就是那段時間強化訓練的結果,雖然老師比較很嚴厲,但我的收獲的確很大?!?/p>
如今,“管爺”培養的碩博士生達100多位,以劉紫錳、司向為代表的一部分佼佼者已經成為中山一院重癥醫學科的骨干,而他絲毫沒有放松對于學術的追求,每年都承擔著中山大學醫學院的教學任務。
只要在廣州,管向東堅持每周查房2—3次。這既是臨床實踐,也是互動教學。
走出病房,“管爺”是個熱愛生活的人。他養了一只9歲大的金毛犬,在家的時候每天都要遛一遛。他愛好文藝,愛聽音樂,出差隨身必備一個藍牙音箱,每天伴著音樂入眠。在武漢期間,他還創作了一首歌曲《我希望》,和一線醫護人員用歌聲表達心聲。
“他做的餃子是一流的,調料也特別好吃。”陳敏英笑著說,已經有一段時間沒吃了,說起來都流口水。“希望疫情盡快結束,他能夠好好休息,多看看他喜歡看的病人,我們的病人也很需要他?!?/p>
走進“管爺”的辦公室,墻上掛著一幅字——“凡為醫者,性存溫雅,志必謙恭,動順禮節,舉止和柔,無自妄尊,不可矯飾”。這是他的座右銘,也是他從醫30多年不變的遵循。
■ 百年對話:
南方日報、南方+:你想當醫生的初心是什么?
管向東:因為我母親是醫生,我從小在醫院長大的,所以對醫院有一種特殊的情懷??即髮W那一年我記得特別清楚,家里是反對我當醫生的,我是沒有經過家里任何人同意自己填報的醫學院,當時就想讀醫。后來考上了安徽醫科大學,然后就當了醫生。
南方日報、南方+:讓你多年堅持在重癥醫學科深耕的動力源于哪里?
管向東:我曾經做過一個統計,1991年以前,中山一院只有4張床的心臟外科ICU,普通外科患有器官衰竭的重癥病人死亡率在90%以上。1991年我們有了重癥ICU,到了1994年,普通外科的重癥病人救治成功率已經達到90%以上。這就是重癥醫學的價值所在。雖然是一個小隊伍,但是有一個成熟的 ICU團隊專門負責救這些病人,它和普通病房里面非專業的救治效果是完全不一樣。
重癥醫學在常規的醫療單位極大地提高了病人的救治成功率,遇到像新冠肺炎疫情這樣的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社會上也能看見這個專業發揮的作用,所以這些年它發展得非??臁膶W科發展的角度,更好地推動這一專業在實現“健康中國”的道路上不斷創新和前進,滿足國家和人民需要,豐富現代化醫院建設的內涵,也是我不斷堅持下去根本動力。
南方日報記者 余嘉敏 徐昊 許舒智 通訊員 彭福祥 梁嘉韻
海報:譚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