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群體被授予“時代楷?!狈Q號。在《時代楷模發布廳》節目現場,東深供水工程建設者代表登上舞臺,其中就有廣東工業大學的三位校友,原廣東工學院學生何靄倫、陳韶鵑與符天儀。
4月28日下午,為深入推進黨史學習教育,弘揚時代正能量,廣東工業大學隆重舉行“學習時代楷模、踐行初心使命”先進事跡報告會。校友何靄倫、陳韶鵑與符天儀應邀回到母校,與500多名師生共聚一堂,回首在母校求學時的青蔥歲月,講述參與東深供水工程背后的故事。
講述奮斗華年,傳遞東深精神
報告會上,與會師生跟隨著一幅幅老照片和老校友的深情講述,重回東深供水工程建設的歷史現場,重溫“東深精神”。
何靄倫回憶起初到東深工程工地時,看到工人們熱火朝天的勞動場景,看到“要高山低頭、令江水倒流”的豪情壯志,也深受感染。她形容自己就像個“女戰士”一樣,迅速和同學們投入到了緊張的一線建設之中。她說,在工程推進的過程中,同學們住的是用竹子搭的臨時工棚,吃的是粗茶淡飯,外面是荒山野嶺,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加之當時機械化手段還很少,很多工作任務都要靠人工完成,工程所處的特殊地理位置還時常受到強臺風侵擾。
但老師們同學們就不覺苦累,毫無怨言,即使碰上洪澇險情,第一時間考慮的也不再是個人安危,而是工地是否無恙,國家財產有無損失。 “黨需要我們到哪里,我們就到哪里,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這句話始終鞭策和鼓勵著支援東深工程建設的師生們。何靄倫希望師弟師妹們要珍惜現在來之不易的學習機會,肩負歷史重任,努力學習,掌握科學技術,在人生的道路上勇攀高峰,為國爭光。
符天儀說起自己曾目睹香港同胞為喝水用水問題而愁苦不堪的經歷時,依然記憶猶新。令她印象深刻的是當時帶領廣東工學院師生奔赴建設一線的老院長麥蘊瑜教授。她回憶道,麥院長一心為公、無私奉獻、艱苦樸素、胸懷家國、治學嚴謹的精神品質深深影響了每一名參加東深工程的師生,正是麥院長的言傳身教和殷殷囑托,使她們有更加巨大的勇氣去攻堅克難,去堅持到底,圓滿完成了東深工程的建設任務。
陳韶鵑為師生展示了自己珍藏的多幅記錄了當年東深工程建設現場的老照片,講起照片背后的故事時仍舊十分動情?;厥讌⒓訓|深工程的青春歲月,令她最難忘的就是老師們同學們始終斗志昂揚的精神面貌與干勁十足的日以繼夜,尤其是同學們保衛建設成果,抗擊臺風的經歷。她回憶道, “當時猛烈的臺風來臨時,就像在面前有十幾條機關槍在掃射,讓人難以前行”,然而同學們深知這項工程的重大意義,在危險面前從不畏懼,不分日夜地抗洪搶險、值班防守,在與自然災害的戰斗中彰顯出當時青年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奉獻的精神品質與使命擔當。
陳韶鵑認為,參與東深工程建設是一段難能可貴的學習鍛煉經歷,獲得“時代楷?!钡臉s譽是參加東深工程建設群體的驕傲,感恩母校讓自己有機會參與這樣一項偉大的工程。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東深工程建設者的先進事跡引起師生們的共鳴和啟迪。
師生們認為東深工程建設者們對祖國建設的責任與擔當,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應國家之所需,不畏困難、無懼挑戰的工匠精神以及不怕苦、不怕累、甘于奉獻的精神令人感動、催人奮進。土木與交通工程學院院長劉鋒等老師表示,將講好“東深故事”,發揚“東深精神”,立足工作崗位提升科研教學工作質量,把論文寫在祖國建設的大地上,為黨和國家培育更多高素質工程建設人才,以優異成績迎接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同學們則表示將向老校友看齊,珍惜大學時光,胸懷家國理想,打牢專業知識基礎,練就過硬技能本領,將來為粵港澳大灣區的各項事業發展貢獻自己更大的力量。
穿越東深歲月,重憶廣工印記
1964年3月11日,廣東省水利電力廳致函廣東省高等教育局、廣東工學院(廣東工業大學前身),商請派學生支援東深工程。當年3月13日,廣東工學院快速作出回應,致函廣東省高等教育局,同意派出學院師生支援建設,并申請配合建設需要變動相關教育計劃,全力協助推進東深工程。當年3月16日,廣東省高等教育局復函同意。
1964年,廣東工學院四年級近兩百名師生,在當時的廣東工學院院長、我國著名水利專家麥蘊瑜教授帶領下,臨危受命,第一時間奔赴東深供水工程工地,投身到建設最前線。據學校檔案資料記載,1964年4月7日至11月16日,廣東工學院土木系共有84名學生(還有多名老師);1964年11月3日至1965年1月27日,電工系共有98名師生(其中老師7人),都先后參與了東深供水工程的建設。
為了搶抓工期,讓香港同胞早日喝上放心水,廣東工學院的同學們3次延遲返校復課,在老師的帶領下艱苦奮戰九個多月,令人遺憾的是,廣工校友羅家強還因臺風突襲造成意外,犧牲在當時的工作崗位上。
為解決幾百萬香港同胞的飲用水難題,廣工師生參與東深工程建設,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令師生畢生難忘的是,麥蘊瑜老院長下工地慰問時,語重心長說過的一席話:“各位同學能參加東深工程的建設,是十分光榮的……幾十年后,當你們的兒子、孫子問你們參加過什么工程時,你們就可以說,我在學生時代就參與過中央級的工程!……這是你們歷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南方日報記者 姚瑤 通訊員 黃華利 蔡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