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青的蜂
“體育中考要達到跟語數外同分值的水平”。這是教育部16日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上,所釋放的關于“體育中考”的最新動向。
1990年教育部頒發的《學校體育工作條例》中規定“體育是考試科目”,但直到近幾年,一些省市才陸陸續續加入體育中考項目。然而,大多數地方的分值在10分到40分之間。相對來說,分值偏低,不易拉大分數,不能被引起重視。
2019年,云南省教育廳首次把體育中考提至100分,取得了不錯的效果。教育部門決定進一步擴大體育在中考里的分值和影響力,甚至開展研究在高考錄取中評價體育,都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即通過考試和體育掛鉤,倒逼重視體育。
少年強中國強,體育強中國強。調查顯示,青少年體質健康狀況不容樂觀,近視和肥胖現象尤為突出,青少年力量、速度與耐力素質增長緩慢,近幾年,中央先后出臺一系列文件,要求開齊開足體育課,青少年體質才漸漸有止跌之勢。
但在“每天開設一節體育課”的問題上,仍然有很多學校打馬虎眼,擦邊球。
原因無非是兩個:一是擔心學生嬉笑打鬧造成安全事故,二是在應試教育的語境下,天然地輕視體育課。有些學校為了最大化利用每一分鐘,甚至連“課間十分鐘”也無法保障。因此,必須改變指揮棒,才能促使學校真正改變舊觀念。
將體育直接跟成績掛鉤,尤其要注重科學性、精準性,從而更好地設計考試內容、評價體系。要知道,中考每一分都很重要,都必須體現出“努力”“公平”這些基本原則,更好地引導學校和學生在重點環節、正確方向上發力。
要特別提防一些地方停留在表面上,跌入了形式主義的陷阱。比如,有地方就簡單以視力、體重作為評價標準,顯然就行不通。不同的人基因不同,這些因素不僅沒有參考性,而且可以通過手術進行修正,有失公平。
因此,我們歡迎進一步擴大體育在中考里的分值和影響力,但也應該加強論證,讓這種結構變化最大程度體現出科學性、公正性。
【作者】 王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