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OPPO取得了逆勢增長……在新的一年,OPPO要奮進向上,致力成為萬物互融時代的探索者和引領者?!?/p>
1月4日,也是2021年的第一個工作日,OPPO?CEO陳明永在新年致辭中表示,OPPO要破局高端,成為萬物互融時代引領者。
2020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亂了企業的節奏。慶幸的是,企業熬過了這段艱難的時光,在當下的形勢,人們看到了經濟的韌性。
截至目前,南方產業智庫檢索發現,粵港澳大灣區已有不少知名企業發出新年致辭,通信企業有中興、OPPO,汽車企業有廣汽集團,房地產企業最多,有碧桂園、華潤置地等,也有一些新興科創企業如虹軟科技等。雖然2020年以艱難模式開局,疫情帶來的震蕩考驗著企業擁抱變化、快速應對的能力,這些公開信中,都透露了哪些信號?
◎2020年怎么過?
關鍵詞:韌性發展
2020年,新基建破浪前行,5G成為領頭羊。這一年,也是中興通訊創立35周年,其親歷并見證了中國通訊產業從2G跟隨、3G突破到4G并跑、5G引領的歷史性跨越。
“這一年,面對復雜政經環境和洶涌新冠疫情的雙重挑戰,我們一手抓抗疫一手抓發展,積極踐行社會責任,攜手合作伙伴,充分利用5G等先進技術,全方位助力科技抗疫?!敝信d通訊李自學在新年致辭中表示。
回顧2020年,中興通訊持續加大研發投入, 實現了5G市場格局和份額雙提升,2020年第三季度,中興5G基站發貨全球市場份額占比33%,全球排名第二。
同樣取得逆勢增長的還有OPPO。數據顯示,在東南亞,OPPO繼續保持市場領先地位;在印度,擴大銷量的同時,品牌偏好度提升33%;在西歐和日本,出貨量都超過雙倍增長;在全球,ColorOS用戶規模接近4億。
作為廣東制造業的代表,廣汽集團也交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全年集團產銷有望實現206萬輛和204萬輛,產量同比正增長,銷量自7月起連續5個月保持10%以上增長,產銷增速大幅跑贏行業大勢,發展質量再上新臺階;集團“十三五”規劃主要任務指標完成率均達預期,實現“十三五”規劃圓滿收官。
與汽車行業類似,相對較為傳統的房地產也在這股智能化風潮中受益良多。中國奧園集團董事會主席郭梓文透露,2020年實現1540億元的整體銷售業績(未經審計),其中房地產板塊合約銷售額約1330億元,非房板塊業績約210億元,逆勢圓滿完成全年目標。
在2020《財富》500強排行榜,碧桂園從2019年的177位提升到147位,位列全球房企第一?!盎厥?020年,我們經受了復雜市場的重重考驗?!北坦饒@黨委書記、總裁莫斌如是說。
值得一提的是,房企也是戰疫中的重要一支力量。以華潤置地為例,疫情期間,為60萬客戶筑起疫情防控保護墻;以康養抗疫醫療專業組為代表的員工逆行千里,支援武漢抗疫一線工作;率先免除全國各商業項目店鋪租金近10億元。
◎2021年怎么干?
關鍵詞:于變局中開新局
在危機中育先機,于變局中開新局,展望未來,新冠疫情和外部環境仍存在諸多不確定性,經濟復蘇和全球合作仍面臨重大挑戰,但企業家看到的更多是機遇。
今年,被OPPO視為品牌高端化的重要一年。正如陳明永所說,在進一步豐富IoT品類,完成智能電視、手表、耳機等產品布局,萬物互融邁向新階段。
OPPO給出的行動是:要從單品智能、垂直場景向融合場景跨越,完成從單一的手機公司到生態型科技公司的跨越,打贏關鍵轉型之仗。
“2021年是公司從發展期向超越期邁進的關鍵一年?!崩钭詫W則表示,2021年,公司將進一步強化和踐行數字經濟筑路者的戰略定位,以創新、匠心和耐心夯實產業數字化升級之路。
他表示,危中存機,以數字經濟帶動社會高質量發展已成為全球共識,ICT產業重要性得到進一步凸顯。以5G和AI為核心的數字技術將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新的動能,新業態和新模式將不斷涌現,5G行業應用迎來爆發期。同時,中興通訊將在2021年加大芯片等底層核心技術的投入,提升平臺研發能力以完善產品的安全機制。
多家企業均提到,疫情強化了企業的數字化。在虹軟科技看來,智能化的浪潮正在為各行各業的創新釋放著全新的活力。作為以原創技術為驅動力的虹軟,也在積極推動更多領域實現產業的革新與突破。
“除了繼續鞏固目前在計算機視覺領域上的領導地位,同時虹軟也在加速發力屏下相關光電的解決方案,虹軟創新性地開發出與現有市場產品采取完全不同技術路線的屏下ALS芯片解決方案,以突破現有屏下ALS目前所面臨的各種感知困局。”虹軟科技在新年致辭中如是說。
廣汽集團則給出了一個具體的增長目標:全力挑戰完成年度產銷增長10%的目標,確保實現“十四五”靚麗開局;力爭到2035年,全集團實現汽車產銷500萬輛,營業收入超1萬億元。
【鏈接】
企業家致辭摘錄:
新世界中國行政總裁黃少媚:踏著冬日暖陽向著春天奔跑。
雅居樂地產董事長劉同朋:擁抱未來,再出發。
OPPO CEO 陳明永:在追求美好的路上,我們從不孤單。全球用戶與合作伙伴,一直都是我們的力量之源。
南方日報記者 郜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