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在防控新冠病毒Delta株在國內的首次社區傳播中,取得了較好的階段性成果?!?月25日,共和國勛章獲得者、中國工程院院士鐘南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作出了最新的研判。
鐘南山
自5月21日,廣州、深圳同日報告出現本土新冠肺炎感染者開始,廣東本輪本地疫情已持續一月有余。期間,廣東先后遭遇了三次本地疫情,稱為“5·21”廣州疫情、“5·21”深圳疫情和“6·14”深莞疫情。
三次疫情均由境外輸入的新冠病毒變異株引起,且發生時間存在交叉,但根據溯源結果卻發現三次疫情傳染源不同、相互獨立。
本土疫情再現,提示境外疫情輸入風險不容忽視,變異病毒株使得“外防輸入”壓力不斷加大。除了核酸篩查、封閉管理、疫苗接種等高頻詞以外,廣東本輪疫情中的這些關鍵詞同樣值得關注。
關鍵詞1:變異株
5月21日,廣州市荔灣區報告發現1例本土確診病例郭某。同日,深圳市鹽田區報告發現1例無癥狀感染者穆某。引發這兩場本土疫情的元兇分別是新冠病毒Delta變異株(B.1.617.2)和新冠病毒Alpha變異株(B.1.1.7)。6月14日,深圳再次報告發現本土確診病例姜某,后東莞報告關聯病例李某,基因測序發現,深莞兩地病例感染的均為Delta變異株,但與引發廣州疫情Delta變異株突變位點不同,是不同的來源。至此,一月內三次獨立的本土疫情浮出水面。
回到變異株本身來看,Delta變異株的傳播能力比原始毒株提高一倍,比Alpha變異株提高超過40%。在疫情早期,Delta變異株在廣州10天內發生了5代的傳播,傳播指數達4.04-5.0。
同時,Delta變異株與野生型的普通株相比,感染者體內的病毒載量高100倍。從廣州病例的情況看,核酸轉陰時間為13-15天,少數可達20天以上,遠長于普通株的7-9天??梢姡珼elta變異株絕對是變異株中的“強者”。
世衛組織稱,Delta變異株正在成為主要流行的新冠病毒毒株,在首先報告Alpha變異株的英國,感染率已經超過了Alpha。據世衛組織最新一期疫情周報顯示,截至6月22日,全球已有85個國家或地區報告發現Delta變異株。
而特別值得關注的是,B.1.617譜系多樣,世衛組織重點監測的11種變異株中,就有引發荔灣區疫情Delta變異株(B.1.617.2),這一變異株實力可見一斑。
不斷變異的新冠病毒,對我們的防疫體系提出嚴峻挑戰。面對強大且不斷“升級”的對手,我們對病毒的致病特性和傳播規律研究要緊步跟上,我們的防疫策略措施需更加嚴密布控,并不斷根據實際情況動態調整。
好消息是,現有疫苗對變異株依然具備免疫保護效力。疫苗接種也是一場與病毒變異的賽跑:通過建立免疫屏障,阻斷病毒的大規模流行,也會減少病毒變異的可能性。
這一場與新冠病毒的戰斗,每個人都是重要的參與者。
關鍵詞2:境外輸入
5月23日,廣州通報郭某感染了Delta變異株,且郭某確診前14天沒有境外和中高風險區旅居史,提示這是一起境外輸入關聯本地疫情。
“5·21”深圳疫情首名感染者穆某是從深圳市鹽田港區重點作業人群例行檢測中發現的,“6·14”深莞疫情首例病例姜某為負責國際航班入境旅客流行病學調查的機場工作人員,基因測序結果與6月10日CA868航班境外輸入確診病例同源,兩起傳染源同樣來自境外。
境外輸入是三起本土疫情的共性所在。這背后,是廣東尤其是廣州、深圳兩座超級大城市背負沉重的入境壓力。
進入疫情常態化防控以來,廣東每天的入境人員占了全國90%,其中絕大部分都是從廣州入境。此外,深港之間每天有超過6000名跨境司機來往。
進入疫情防控常態化之后,廣東先后發生了6起本地疫情,均為境外輸入關聯,其中3起就來自隔離酒店,2起來自香港跨境司機。
本土疫情是暫時的。持續做好“外防輸入”,鐘南山建議,加強來自高危國家的入境人員健康監測頻率是一個有效辦法。
之前和本輪的本地疫情再次提醒我們,面對更強大的對手,切忌掉以輕心,疫情防控的弦不可一秒鐘松懈;同時,作為中國的“南大門”,廣東如何更加織密織緊公共衛生防護網,嚴防輸入疫情再次關聯本土疫情,將是最為迫切的課題之一。
關鍵詞3:餐飲場所
在“5·21”廣州疫情和近期的“6·14”深莞疫情中,餐飲場所頻頻入鏡,成為疫情傳播的“溫床”。
食在廣州,名頭不虛。6月8日,廣州市公布的首批114個涉及疫情防控的重點區域和場所中,有一大部分是餐飲場所,這代表相關病例在發病前曾在多個餐飲場所活動。
“6·14”深莞疫情中,一家學校附近的麥當勞將東莞確診病例李某和丈夫蕭某與新華學院學生賈某、井某聯系在一起。
結合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的這一規律,廣東出現疫情的城市各區域陸續宣布停止堂食服務,就是要將餐飲場所的傳播風險降到最低的“壯士斷腕”之舉。
停止堂食,不可避免地對居民的日常生活帶來不便,更對餐飲業帶來沖擊。但這是我們為了戰勝疫情必須付出的代價。同時,這也提醒我們,餐飲場所是新冠病毒傳播的重點場所,相關防疫措施必須更加嚴格落實。
當疫情得到控制,社區傳播風險逐漸消除,正常的生活也將逐漸回歸。但新冠病毒并未遠去,我們要時刻警惕它會“卷土重來”,每一個人做好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減少人員聚集等措施,既是保護自己,也是為戰勝疫情出一份力。
【記者】余嘉敏
【主持人】李秀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