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年兒子回村承包土地栽種鷹嘴桃,兒媳也找到合適的工作,一家人團團圓圓、享受天倫之樂?!钡靡嬗诋數胤e極開展“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韶關南雄湖口鎮張屋村建成了特色產業,村民張賢均外出務工的兒子、兒媳得以回村創業,照顧老小。
迎著夏日和風,筆者走進韶關南雄市湖口鎮張屋村,在黨群服務室后方,17層電梯樓外部框架已經建好,正準備做內部裝修。很快,這棟由村民集資興建的住宅樓將迎來“洗腳”上樓的主人們,成為當地農民向市民身份轉變的重要見證。
增收致富??
“三變”改革蹚出鄉村振興新路
南雄是韶關唯一的蘇區縣,秉承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老區精神,南雄市自2018年開展以農村“三變”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以來,通過盤活土地資源,拓寬了農民增收致富“新渠道”,壯大了村級經濟“新實力”,蹚出了一條鄉村振興新路子。如今,南雄農村舊貌換新顏,老區人民踏上了小康路。
湖口鎮湖口村張屋村小組(下稱“湖口村”“張屋村”)是該市率先開展“三變”改革的試點村,自2018年9月“三變”改革股份合作社成立以來,該村致力于讓村民從產業發展“旁觀者”變成“參與者”,讓“小作坊”變身“大產業”,走出一條富民強村新路徑。
像往常一樣,村民張智亮在葡萄園忙碌著,“像我這樣五十多歲的農民,耕田勞作比較吃力。”張智亮說,“現在我把家里的4畝地全部流轉出來給村里的合作社,我也成為產業管理人員,每月收入5000多元,我非常滿意?!?/p>
正是因為“三變”改革,張智亮從傳統農民變身為現代農業產業管理員。除了務工收入外,張智亮每年還可以收取土地流轉租金2000多元,享受產業分紅。
自合作社揭牌成立以來,張屋村集約化利用土地,祠堂周邊進行復古建設,盤活了土地,建起了新樓房。同時,該村集中流轉500多畝土地,引進了中草藥產業園、稻蝦共養一體化養殖基地、陽光玫瑰葡萄園等三個產業項目,助農村發展駛入“快車道”,激發鄉村振興新活力。
土地流轉??
“沉睡”資源變成“香餑餑”
“我家的魚塘通過土地流轉,成為村里的集約化利用土地?!睋迕駨埲紊榻B,“自從家里的土地流轉給村里發展葡萄產業園,我就在城里開了一家小型裝修公司。不僅有穩定收入,還多了股東身份?!?/p>
張智亮和張任生的經歷是張屋村村民生活變遷的真實寫照。早些年,張屋村大多數青壯年勞動力都進城務工了,村里耕地閑置荒蕪。如今的張屋村,曾經撂荒的土地已成為“香餑餑”。
“像張智亮這樣的村民共有493人,大家都曾在外務工、創業。村里用這種辦法,不僅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盤活村集體‘沉睡’資源,又增加了農民收入。”張屋村所屬的湖口村黨總支部書記張慈榮說。
張屋村許多村民感嘆,“三變”改革,讓村民實實在在獲得看得見、摸得著的實惠。在張屋村黨支部的堅強領導下,全村發展步入快車道。資產量化權生錢、土地入股地生錢、勞力入社力生錢、資金入股錢生錢、房屋入股房生錢,張屋村通過“三變改革”和“五大合作”,激活農村發展動能,使家家有資本,戶戶成股東,人人有股份,村村有收入,年年有分紅。
鄉村新貌??
壯大村經濟生活更殷實富足
“增強了農村發展的‘新動力’,拓寬了群眾增收的‘新渠道’,壯大了村級經濟的‘新實力’?!本汀叭儭备母锝o張屋村帶來的新變化,湖口鎮黨委書記賴建志一連說了“三個新”。
湖口鎮把紅色資源、紅色文化融入到了村農房管控風貌提升及新農村的建設、整體的規劃當中,通過宅基地整合,新建了湖口公園、村史館和農耕文化館,呈現出一派美麗鄉村的新景象。
近年來,湖口鎮通過“三變改革”和“139”提升工程,讓資源資產價值化,讓圩鎮擴容提質,解開了農民“一畝三分地”的束縛,提升了鎮區公共服務水平和吸納就業能力,豐富了商業業態。
在張屋村“三變”改革試點經驗的基礎上,2018年底,南雄市以黨建為引領,在全市18個鎮(街道),208個行政村全面鋪開以“三變”改革為重點的農村綜合改革,深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讓農民能在收取租金和參與分紅中實現股權收益,極大地激發老區人民夢圓小康的內生動力。
截至目前,該市打造了10個萬畝高質高效產業,形成鎮極千畝特色產業基地26個,創建了200畝村級產業基地217個,延長了產業鏈,完善了產業服務體系,推動了農業產業振興發展。7個鄉鎮已實施“139”整治提升行動,基本完成了20戶以上自然村干凈整潔村創建,鎮村面貌煥然一新。
“我們要繼續弘揚老區精神,以產業發展為核心,扎實推動南雄市從‘傳統農業大市’向‘現代特色農業強市’轉變?!蹦闲凼修r業農村局副局長陳劍國表示,將繼續以土地流轉、宅基地管理、“三變”改革等農村綜合改革工作為重點,推進美麗鎮村向美麗經濟轉變,讓老區人民的小康生活更加殷實,更為富足。
南方日報記者 唐音 通訊員 李思番 高方悅 董子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