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專業背景,我常年關注三農問題和環保問題,今年也多次到農村基層調研,見證我省農村正在發生翻天覆地變化。”談及履職經歷,省政協委員、華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陳日遠感受頗深。
今年,陳日遠主要關注農田基本建設、適度規模農業發展及農業產業園建設等問題。“希望政府做好合理的規劃,由企業牽頭投入,政府適度引導支持,讓廣東農村的農田基本建設在幾年內有更大改善,支撐機械化的農業生產方式在全省鋪開,為脫貧攻堅和鄉村農業產業振興帶來強有力的后勁?!?/p>
做好產業規劃提升農業造血能力
“由于歷史原因與地理條件,廣東的一些農耕土地分割得較為零碎,灌溉機耕設施老舊且多年未有效維護,導致耕種效率低,勞動力外流,出現部分土地丟荒?!标惾者h認為,應加大對農田基本建設的投入力度,以適度規模化機械化生產為目標來改造土地。
陳日遠介紹,他此前在四川、云南等地已指導開展過小范圍試點?!坝善髽I牽頭從農民手中承包土地,把零碎土地統一規劃、深翻改土、通路通水通電,變成適合機械化生產的土地。改造后,零碎的田壟變成一望無際的農田,總的耕地面積變大,通過種植品種結構的調整與科學耕種,畝產值能提升10至20倍?!?/p>
他算了一筆賬:“企業在每畝地投入1000多元,進行土地深翻和配套設施維修改造。土地改造后,企業即便自己不耕作,也可以分包給其他農企或當地農民,獲得經濟效益。改造好的土地,企業也不能‘帶走’,最終受益的還是本地村民,因此很容易推廣?!?/p>
目前,陳日遠和他的學生已在廣東開展試點,計劃將生產規模擴大至一萬畝?!跋M雠_鼓勵政策,結合新農村產業振興建設,將試點推向全省,做成有規模有效益的農業產業?!?/p>
“脫貧以后的農村產業發展如何規劃?廣東應該好好考慮?!标惾者h坦言,如今的農業要搞“家庭式生產”非常難,政府應進一步鼓勵適度規模的農業發展,探索“公司+農戶”或者農村集體經濟模式,根據不同地區的自然稟賦條件、市場環境,做好不同的產業發展規劃,提升農業造血能力。
分類引導教育增強社會環保意識
在陳日遠看來,近年來,廣東多措并舉推進垃圾分類落地,取得明顯成效,但執行過程中也暴露出一些群眾不理解、規范執行難的問題。他認為,應該從根源著手,增強社會環保意識?!氨热缋诸悊栴},應該從學校、社會、家庭3個方面對老百姓進行引導教育,要區分不同的年齡段、不同的社會群體開展?!?/p>
他介紹,廣東各地都有一些環保產業園,在做好污水和廢棄物處理之余,有的還建有環保教育展廳,“建議把學校教育和這些環保產業結合起來,充分利用社會資源,把孩子帶到現場感受自己一天會生產多少垃圾,如何把垃圾處理好。這種教育的效果很顯著,很多孩子回到家都不會再亂扔塑料瓶了。政府也可以加大對這類環保科普設施的扶持力度,提高社會整體環保意識?!?/p>
另一方面,陳日遠認為,廣東應加大在環保科技創新和成果轉化方面的扶持力度,大力發展環保產業?!皬V東人口稠密,環境壓力大,且大灣區建設對環境的要求較高,環保產業的市場廣闊;同時,廣東有較好的經濟條件和科技實力發展環保產業。建議政府在進行環保監督和環保教育之余,進一步加大環??萍纪度?,引導與支撐環保產業發展,促進環保事業健康可持續發展。”
南方日報記者 鐘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