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社會治理創新,需要構建富有活力和效率的新型基層社會治理體系。連續十二年被評為“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湖南長沙正以438個“15分鐘生活圈”建設為切入口,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圈”住群眾幸福感。
“15分鐘生活圈”是長沙“一圈兩場三道”行動計劃的組成部分。這一從2018年起實施的行動計劃被列為長沙市長“一號工程”,以社區為單位,充分調動各方力量參與,建設起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
當前,廣東提出要以“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如何構建各方聯動的社會治理模式?為解答這一問題,南方日報調研團走進長沙市,了解其社會治理方面的創新經驗。
“上下聯動”探索共建共治路徑
穿梭在長沙的背街小巷,經常會看到一張地圖:上面密密麻麻標注了幼兒園、運動場、菜市場、公園等各種符號,均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在長沙,目前已有438個這樣的“15分鐘生活圈”。
以社區為單位,配合這一生活圈打造,長沙在近兩年新建和改建多個停車場、農貿市場、人行道、自行車道以及歷史文化步道,涉及上萬個項目。
如何在兩年時間內完成上萬個項目?長沙采取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結合的方式,探索“政府主導、部門協同、公眾參與”的共建共治共享模式,集中力量打出一系列組合拳。
2019年,長沙率先在全國成立城市人居環境局,成為“一圈兩場三道”建設的牽頭部門。建立聯席會議制度調動各方積極性,邀請發改、財政、自然資源規劃等相關部門作為成員單位,各負其責,形成齊抓共管新局面。
同時,長沙積極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治理,凝聚各方智慧。
發揮“銀發力量”,長沙市芙蓉區朝陽街道組織起由老年人構成的志愿隊,在日常拿著喇叭進行義務巡查,維護街道整治排查安全隱患,聯系起更多社區群眾。
“讓老百姓成為客源”,雨花區的紅花坡社區將舊廠房改造成文體品質園,既滿足居民的教育、運動、休閑等各類生活需求,又引入了資金盤活社會資源。
動員群眾參與激發活力,也正是廣東社區治理改革的路徑。通過打造共享社區線上APP,搭建“共享小屋”,佛山市禪城構建起共享社區這一生活共同體,使群眾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
服務群眾需求“圈”出共享格局
佛山“共享社區”的打造,正是廣東緊緊圍繞群眾需求進行的社區治理創新模式。
現階段,城市建設管理領域正轉向以“精明增長”為主的內涵式增長時代。“從宏觀治理走向微觀層面治理,社區治理要服務于群眾多元化多層次的需求,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敝醒朦h??粕绮可鐣贫缺容^教研室副主任向春玲說。
把公共服務、社會服務、志愿服務等資源下沉到網格,向科技借力為群眾提供管家式服務,廣東以“繡花”功夫加強城市精細化管理。
600多公里外的長沙,也正通過著眼身邊“小事”,讓群眾共享城市治理成果。438個“15分鐘生活圈”的打造,就是為實現“幼有所育、學有所教、病有所醫、老有所養、弱有所扶”。
住在長沙市天心區金盆嶺街道黃土嶺社區,每天早上廖鳳英步行不到五分鐘就能把孫女送到幼兒園,拐個彎可到生活超市;吃過晚飯,可以和好友一起到家門口的健身廣場跳舞;平日想去運動或看書,手機上就能查找周邊公共服務設施;想停車,點擊公眾號就能了解附近車位情況……
“現在的居住環境越來越好,生活也越來越方便?!绷硒P英感慨。如今的長沙,家門口公園多了,綠植密了,樓下設施全了,配套好了,“一號工程”帶來的便捷生活,圈出了共享的社會格局,圈住了群眾的幸福感。
借力科技實現服務精準對接
廣東也同樣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早在2018年底,廣東就印發《關于加強和完善城鄉社區治理的實施意見》,提出要全面提升城鄉社區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以點帶面,廣東以社會治理實踐創新項目為抓手,先后確定共35項省市共建項目和46項省級創新項目,推進四大項14個重點改革任務。2019年全省各地各部門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社會治理格局上走在全國前列,獲先進表彰和推廣經驗40余項。
佛山作為代表之一,已獲得“2018中國城市治理智慧化綜合獎”“全國社會治理創新示范市”等多項榮譽,順德區成為全省“創新城鄉社區治理”試點,禪城區被民政部認定為全國社區治理和服務創新實驗區。
推動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信息技術與“放管服”、社會綜合治理、公共服務等深度融合,佛山正統籌起多方力量打造“共享社區”。
在禪城區祖廟街道,一個微服務中心線上信息平臺接入全街道59個村(居),連接包括平安通、長者飯堂等資源200多家,通過數據共享平臺及分析系統,實現服務的精準對接和資源共享。
以長者飯堂為例,采用了政府補貼一點、企業讓利一點、社會資助一點、居民自費一點的多方共享參與形式,每天為超過850人提供現場用餐。
隨著“共享社區”的全面鋪開,佛山各社區的基層黨員、小區業主、社區居委會、物業公司之間形成良性互動,顯著提高居民協商效率,“共享社區,讓鄰里‘最熟悉的陌生人’捅破了那層‘窗戶紙’?!弊鎻R街道塔坡社區73歲老黨員李可琛說。
■佛山實踐
引入共享理念
“熟人社區”讓城市更有溫度
在佛山市禪城區,居民只要注冊登錄“共享社區”APP,就可以與社區鄰里共享技能和物品。“共享+”小屋的搭建讓居民可以相互共享閑置物品,與鄰里分享技能,甚至共享彼此空余時間;“積分銀行”通過科技認證,實現“服務得積分、積分享愛心”的良性循環……
社區是社會治理的最小單元,社區治理與基層群眾的關系密切相關。近年來,禪城區借助區塊鏈等信息技術手段,搭建起“一屋一網”的社區共享互助平臺,讓社區資源得到充分利用,架起了鄰里之間聯絡溝通的橋梁。
打造共享社區,關鍵在于讓群眾真正成為社區治理的主角。為此,禪城還以社區黨組織為龍頭,充分發揮小區在職黨員、離退休老黨員、流動黨員、“三官一師”等群體的領頭雁作用,先亮身份和技能,率先提供服務,帶動身邊居民參與。
每年都有大量外來人口涌向珠三角,來到佛山工作?!肮蚕砩鐓^”的打造,讓社區變得更有溫度,也讓外來人口有了歸屬感和參與感?!巴ㄟ^幫助社區居委會組織活動,積極帶頭參與共享,我們的生活越來越豐富?!倍U城區北江社區外來務工市民朱茂輝表示,“共享社區”讓他回到熟悉的鄰里鄉親間的關系。
■專家聲音
中央黨??粕绮可鐣贫缺容^教研室副主任向春玲:
城市治理要以人民為中心增強群眾參與成就感
城市是由不同的人組成的生活共同體,城市治理要以人民為中心。治理體系的現代化,就是要堅持系統治理,在此過程中,黨委政府要堅持人民的城市人民建,充分發動城市各種主體和發動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城市各種事務的治理,增強人民群眾在城市治理中的成就感。
這就要求廣東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民主協商、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科技支撐的社會治理體系。城市治理要充分發揮城市居民的參與作用,依法保障他們的四項權利——知情權、參與權、決策權以及監督權。
同時,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的到來,城市社會治理也要充分運用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甚至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提高城市科學化、精細化、智能化管理水平。
此外,營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還必須發揮外來人口的積極性。外來人口為城市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政府應該把外來人口視同城市居民來對待。在這方面,佛山乃至廣東已經做出很好的嘗試。這也意味著,城市治理不僅要把外來人口當作服務和管理的對象,還要把外來人口當作城市治理的主體。
撰文:藍志凌 湯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