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特區40年|深圳美術館辦建館初期收藏展 講述那些辦展的故事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2020年8月4日訊(深圳晚報記者 楊慧)20世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期,中國的眾多藝術名家南下深圳辦展覽或者居住。他們給深圳留下了一批價值不菲的藝術藏品,成為那個時期國內文藝界熱議的“文化話題”。他們為何匯聚在這里?目前正在深圳美術館展出的“窗口效應——深圳美術館建館初期的經營與收藏·專題研究展”或者能為我們提供一些答案。
本次展覽通過展示館藏美術作品及豐富的老照片、書信、賬本等文獻資料,回顧了40年來深圳文藝拓荒歷程,同時研究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藝術市場發展史,為未來提供啟示。展覽將展至8月31日,免費向市民開放。
本次展覽的文獻包括1979年11月深圳展覽館國畫及書法的銷售清單、深圳美術館老館長與藝術名家的通信、1980年深圳舉辦的“北京畫店書畫展”作品清單等,這些歷史資料都帶有深深的時代印記。
深圳美術館館長張燕方介紹,在深圳經濟特區的文化發展歷程,深圳美術館拓荒性地開展了藝術品經營實踐。開館時,支持資金并不是太多,更多要靠自力更生。也始于這種現實,開拓了深圳藝術展覽獨特的展銷結合、以文養文的發展路徑。
當年,國內的藝術大家都很樂意到深圳做展覽,或許特區本身展現的種種新可能吸引了這些藝術大家吧。邵宇、華君武、關良、程十發、關山月、黃新波、朱屺瞻、黎雄才、黃胄、蔣兆和、宋文治、亞明、唐云、陸儼少、吳冠中等名家都曾親臨深圳展場。此外,對畫家們來講,深圳展覽意義不僅在展覽本身,還在于可以繼續延展到香港,提升藝術影響的國際知名度。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成熟的香港藝術市場賣畫,可以填補了這一時期國內藝術市場尚未起步的空缺。
在這一系列的嘗試過程中,深圳美術館還無心插柳地為深圳留下了大量寶貴的館藏藝術珍品。比如本次展覽中有一張吳冠中的《夜重慶》,如今這張畫的價值已經上億,而1980年展館給吳冠中支付的稿費不過23.6元。這張畫當時掛在館里的小賣部售賣,曾有展覽館的老員工回憶說:“看著這張畫,真是既怕它賣出去,又怕它賣不出去?!鄙钲诿佬g館因此機緣也多了一件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