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深圳發布2020年版地圖集。在地圖集發布會現場,出現了一個身材瘦削、滿頭銀發的身影——深圳首位本土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郭仁忠。在這版地圖集的編制過程中,他擔任了學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的職務。巧合的是,在深圳上一版地圖集——1997年版地圖集編制時,郭仁忠剛剛調到深圳不久,并參與了該部地圖集的編制。
23年轉瞬即逝,編制地圖集只是郭仁忠在深圳各項工作成就中的小小成果。但兩部地圖集跨越的時光,串連起了深圳快速發展的成就,見證了這座城市和他個人的成長歷程?!吧钲谟幸痪淇谔柦小畞砹司褪巧钲谌恕?,這句話的內涵很豐富。這里,就是我的主場?!惫手艺f。
從此他鄉是故鄉
郭仁忠與深圳結緣始于1993年。
當時,應深圳市原規劃國土局邀請,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派出郭仁忠與另一位教授帶領項目團隊來到深圳,參與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建設。郭仁忠的全力以赴得到了深圳方面的高度認可。到了1996年,深圳市原規劃國土局主動提出,希望郭仁忠調入該局主持全市規劃國土管理信息化工程建設,那時,郭仁忠已是教授、博士生導師,任職原武漢測繪科技大學土地科學學院副院長,前途光明。
經過慎重的考慮,郭仁忠做出決定,舉家遷往深圳。從此,深圳開始由他鄉變故鄉。
郭仁忠調任深圳后,擔任了深圳市原規劃國土局信息中心主任。1997年版深圳地圖集便是他來深后馬上著手的一項工作。當時,他擔任地圖集的執行副主編。“當時大家的想法很樸素,希望在香港回歸這一重大時間節點上,通過深圳的成就展示改革開放的成就和制度優越性。很多城市喜歡搞畫冊,但我們認為畫冊的深度是不夠的。地圖集能夠全方位、多維度地描述城市發展的狀況,可以表現出深圳發展的速度和變化?!?/p>
1997年版地圖集也給深圳帶來了榮譽,它是我國第一本采用彩色地圖電子出版系統進行設計、編制、編輯和生產的大型綜合性城市地圖集,在第19屆國際制圖大會上榮獲優秀作品獎。
扎根深圳結碩果
扎根深圳后,郭仁忠在這里又主持完成了多項技術成果。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他在深圳主持建成我國最早的基于GIS技術的大型分布式國土資源管理信息系統,引領全國的國土資源管理信息化進程。由深圳規劃國土信息化系統為發端的“無紙化辦公”“窗口式辦文”“公文督辦”“電子信訪”等電子政府模式,后來逐漸成為各地政府及政府各部門電子政府的標準和范式。2000年,深圳市規劃國土信息化工程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這是深圳建市以來首次在這一國家級科技獎項上開花結果。
本世紀初,郭仁忠帶領團隊進行地圖自動綜合技術攻關,提出了將綜合問題在智能層次上進行分解的三層次解決方案,成功解決人機協同等多項技術難題,使空間數據自動綜合從研究走向實用,2005年這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針對深圳土地資源管理的實際需要,郭仁忠從2006年又開始組織團隊開展“三維地籍技術研究”,成功解決了三維拓撲關系自動構建等核心技術難題,在國際上率先研發成功三維地籍實用系統,確立了我國在該領域的國際前沿地位,并獲得2011年“地理信息科技進步”一等獎。
2013年12月,身為深圳規土委副主任的郭仁忠當選中國工程院土木、水利與建筑工程學部院士。對此,郭仁忠曾表示:“感恩深圳!如果不是來到深圳,我很難成長為院士,很難誕生這樣的成果!”
今昔對比感慨多
2019年初,郭仁忠兼任了一個新職務——2020年版深圳地圖集的學術指導委員會副主任。
與1997年版地圖集相同,新版地圖集也是以地圖大數據的方式對深圳建設成就進行全景展示。但深圳經過這20多年的發展,城市面貌發生巨大改變,發展理念也發生了變化,兩部地圖集在表達的內容、手段、方法等方面也發生了變化。2020年版地圖集相當于一部百科全書,以地圖、圖片、數據等形式系統梳理了深圳建市40年來的發展成果。新舊地圖集展示的今昔對比,很容易讓人感概萬千。例如,兩版地圖集的數據顯示:1995年至2019年,深圳地區生產總值從842億元增加到了26927.09億元。
“兩版地圖集中的統計數據已經完全不是一個量級的了,背后則是深圳快速發展帶來的巨變。”郭仁忠說。
對話
城市的吸引力在于人文環境
南方日報:兩版地圖集見證了您在深圳工作生活的過程,對這座城市您的感情是怎樣的?
郭仁忠:喜歡!我經常說,我對深圳是從頭到腳都喜歡。我現在出差特別多,出去用不了兩天就想深圳了。每到一個城市,我也總是情不自禁地與深圳比較。
南方日報:您認為深圳與其它城市相比,有什么不同的特質?
郭仁忠:深圳有一句話叫“來了就是深圳人”,它的內涵非常豐富。我到了深圳,這里就是我的主場,我沒有寄居他鄉的感覺。它的包容性是非常好的。現在人才、技術、資金都向大城市聚集,誰能吸引這些要素呢?不是簡單的讓利政策、扶持政策。這些政策是一次性的,具有持續吸引力的是一座城市的人文環境?!皝砹司褪巧钲谌恕钡陌菪跃徒o我們提供了這樣的人文環境。
南方日報記者 李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