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網訊 9月1日,國家新固廢法和廣東的“限塑令”正式實施,固體廢物問題受到關注。在去年5月,深圳成為全國首批、廣東唯一的“無廢城市”試點,固體廢物處置關乎環境質量,深圳能提供什么樣的經驗?
近日記者走訪深圳,發現當地正通過建筑廢物資源化利用、生活垃圾分類減量、危廢全程信息化監管等多種方式,分類探索解決固體廢物難題。
廢磚頭,25分鐘變成透水磚
在位于寶安區沙井街道的大空港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示范基地,經過放料、篩選、破碎成骨料,再強化加工等,大約25分鐘后,建筑廢棄物變成了一塊常見的長方體透水磚?!霸俜湃敫G里養護7天左右時間,就可以直接使用?!鄙钲谌A威環保建材有限公司總經理陳為武介紹。
深圳每天產生固體廢物約45萬噸,其中40萬噸是建筑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達到11.6%。如何進一步提升資源化利用率成為破題思路。
“大空港項目2018年啟動,針對全品類建筑廢棄物進行資源化利用,生產再生砌塊、混凝土等?!鄙钲谑刑貐^建發環境有限公司總經理王超介紹,8月31日項目試運行,已經生產出部分產品。
記者現場看到,在最前端的堆料間,堆放著常見的磚塊等建筑廢棄物。這些廢棄物將經過智能分揀、破碎篩分,再進入整形系統,隨后進行骨料強化,最終加工成各類產品?!白铌P鍵的是全程自動化,如用機械手分揀,能替代6個工人,效率大幅提升。”陳為武說,現場也采用封閉加工,減少噪音和揚塵。
當該項目投產后將有效解決沙井、福永和大空港等的建筑廢棄物處置難題,項目預計可實現年產值約2億元。但王超也坦言,目前建材資源化利用行業還相對落后,產品也較低端化,“但循環經濟才是未來,作為國企虧本也要先干,把這個行業帶動起來”。
當前,這樣的建筑廢棄物處置場所逐步增多,深圳市生態環境局數據顯示,目前深圳已建成固定式綜合利用廠15處,綜合利用能力1400萬方/年,初步實現建筑廢棄物綜合利用規模化發展。處理之外,深圳也正通過發展綠色建筑,從源頭進行減量,目前已累計新增綠色建筑面積1.15億平方米,新建綠色建筑達標率100%。
濕污泥,3小時加工成燃料棒
午后炎熱的深圳讓人有些困倦,但深圳市南方水務平湖污水廠內的污泥能源化設備,依舊不知疲倦地運轉。污水廠過濾出的市政污泥,正在這里經過稀釋、脫水、干化等一道道工序,最終變成燃料棒。
“這罐是含水率92.99%的污泥水,經過壓濾后變成含水60%的污泥,再干化后含水率小于20%,最后制成含水率15%的燃料棒?!睗稍茨茉炊麻L歐志明展示出4罐產品,記者看到隨著含水率降低,原本的稀淤泥不斷硬化,最后成為如同樹枝一般的燃料棒。
歐志明介紹,原料進來后,3-4小時就可以制成燃料棒,“1噸含水量80%的污泥,可以加工成300公斤燃料棒”。并且回收的大件家具、園林綠化樹枝等打碎后,加入干化污泥中制成的燃料棒,其熱值能達3000大卡/千克,在生物質電廠、煤矸石電廠供不應求。
另外,由于城市用地緊張,無法再新建污泥處置中心,“所以設備就建在污水廠里,節約用地,現場處理污泥”。歐志明說,這種資源化利用的工藝,正為污水處理廠處理污水后剩下的淤泥找到新去處。
當前,深圳正大范圍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歐志明認為,垃圾分類出來的廚余垃圾、餐廚垃圾,也非常適合一起處理,協同加工成燃料棒,“目前正在商談,如果實現了,垃圾分類處理就有了新的閉環”。
深圳市生態環境局固廢處相關負責人介紹,目前已建成運行18座污泥干化處理設施,處理能力達5635噸/天(按照80%含水率),并建成運行茅洲河、大空港、光明、前海等疏浚底泥綜合利用處置廠,處理能力達到1.26萬噸/天。
快遞盒,可循環多次減量包裝
當前,城市穿梭的快遞小哥已成常態,但快遞行業發展,使得廢棄紙盒、塑料等大增。廣東新限塑令就提出,到今年底全省郵政快遞網點免膠帶紙箱應用比例提高到10%以上,而到2022年底禁止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包裝袋、一次性塑料編織袋等。
如何應對快遞行業的固廢問題?在順豐旗下的順啟和(深圳)科技有限公司,一個個黑色的順豐快遞箱吸引了記者注意。
“這是可折疊、可循環使用的快遞包裝箱。”順啟和包裝總工張波濤拿起一個箱子,攤開后如同紙皮。他介紹說,快遞員將物品放入快遞箱,并用內置的綁帶固定,送貨上門,客戶簽收拿走商品后,快遞員再將快遞盒帶回來,由此循環使用。
“這樣就減少了傳統快遞每次都用一次新紙盒包裝的問題,也減少膠帶使用?!睆埐f,這樣的循環包裝箱在深圳已經投入8.5萬個,累計循環次數約350萬次,平均循環約40次。
這種“包裝物標準化-減量化-可循環利用”的綠色快遞模式正在深圳推廣。目前,全市電子運單使用率已達99.4%,45mm“瘦身膠帶”封裝比例達97.4%,電商快件不再二次包裝率達86.4%,循環中轉袋使用率達到94.8%,全市已有756個郵政快遞網點設置包裝廢棄物回收裝置,全行業新能源汽車使用量達3348輛。
另外,對一般工業固廢采取“綠色制造源頭減量+多技術多固廢資源化利用”模式,全市清理淘汰低端落后企業601家,已建設24家國家級綠色工廠等,實現源頭減量329噸/天。同時,醫療廢物也實行“全覆蓋、全收集、全處理”安全處置模式。
南方日報記者 張子俊